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南大教授参加第四次北极科考带回数据研究全球变暖――“海冰消融严重,82天只见到一只北极熊”

    发布时间:2010-10-14 点击次数: 作者:齐琦 程远州 谈洁 来源:南京日报

            本报讯 在长达82天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科学考察中,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学院柯长青教授从北极采集了大量一手光谱数据,这些数据对研究极地生态和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回到南京的柯长青昨天告诉记者,北极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借助“海豚号”直升机,首次地空同步采集光谱数据

           柯长青是此次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中唯一的江苏省科研人员。

           北极归来,柯长青带来了众多“宝贝”:10000多条、数据量超过1G的极地光谱曲线,超过20G的航空遥感图像。

           “在北极,借助卫星遥感图像和直升机航空遥感可以找到冰间水道,为‘雪龙号’起到导航作用。”柯长青介绍,但是在极地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卫星遥感获取的海冰与海洋环境变化监测信息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需要利用实地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和纠正。柯长青在北极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实地光谱测量和航空遥感展开。

           柯长青使用从911制品厂麻花携带的ASD光谱仪,在7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完成了光谱数据的采集任务,获得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我国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使用全波段的ASD光谱仪采集数据。

          借助海豚号直升机,柯长青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谢红接博士合作,完成了6次航空遥感试验和地空同步光谱数据采集工作。这种地空同时利用光谱仪测量的方式,在我国四次北极科考中也是首次采用。

         “这些数据都是第一次看到,非常新奇和宝贵。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全球变暖的趋势。”柯长青说。

          难见大块浮冰,北冰洋海冰消融影响全球气候

          北极海冰有很多裂隙和融池,它们时刻威胁着科考队员的安全。柯长青曾经在冰上布设考察路线时一条腿掉进了冰缝里,被两个队员合力拽了出来。曾有一位队员掉进了融池,防寒羽绒服全都湿透,所幸融池并不太深,没有大碍。

          柯长青介绍,“雪龙号”穿过北极圈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大块的浮冰,直到8月2日,他们才在北纬80度29分、西经161度09分的北冰洋上找到了一块坚硬的大块浮冰,30名考察队员随即乘坐黄河艇登陆浮冰,建立了一个“短期冰站”。考察期间,他只在北纬73度附近,也即进入冰区的第一天看见过一只北极熊,之后再未见到。

         “北冰洋海冰的消融,对全球的气候和生态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北半球的国家,我国也将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柯长青表示,以前只是关心遥感,今后将把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极地研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