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6日电 近日,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暨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政治传播、数字交往与全球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邹军教授主持。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教授首先为开幕式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发表了视频致辞。他提出,中国学者需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聚焦数字交往下的政治传播新趋势,期待本次会议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和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会议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需求、关注数字传播,意义非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何晶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的历程,感谢各位学界同仁给予的支持。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袁光锋教授代表第十二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承办方发言,表达了对本届论坛的良好祝愿。
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主持,胡正荣教授、荆学民教授、陈昌凤教授、吴飞教授、王润泽教授、张毓强教授和田秋生教授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胡正荣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础滨赋能新闻传播:新质生产力和新生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其构建的新生态对新闻传播具有推动作用。他阐释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础滨出现后,构建新的生产关系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性,提出需关注生产关系的重构。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教授指出,要重视文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分享的题目为《数字时代的交往:传播伦理的公共化》。她从《纽约时报》的一则社会热点报道引入,指出在智能体涌现的时代人机关系的本质。她表示,“我们应肯定人机交互为特定人群提供情感陪伴的积极影响,也应该重视其对真实人际关系的削弱和限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飞教授作了题为《论共鸣:数字共通的核心密码》的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作了题为《新闻真实的实践内涵和理论延续》的主题报告。她从数字沟通、数字交流的信息化时代入手,探讨新闻传播学如何在此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她强调,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不夯实学科支柱,将面临学科解构的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作了题为《国际传播的现代性反思》的分享,对数字化促进的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研究和实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秋生教授讲述了《华商报》的缘起、办报实践与办报模式及其历史渊源,并对这一办报模式进行了总结和阐释。
主题演讲结束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发表了评议意见。他表示,7位专家的报告基于经典理论、人文关怀或实际问题等开展论述,坚持守正创新,从学理上丰富了当前的理论探讨,对开阔视野和推动相关研究有重要启发。
在学术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国际政治传播与全球文明”“政治传播与中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建构与传播”“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数字交往与政治参与”等议题展开专题研讨。郭建斌、孙墨笛、袁光锋、杜智涛、张爱军等学者先后在各学术分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还设有5个研究生分论坛,与会的研究生同学就“国际政治传播与全球文明”“中国政治传播的历史与文化”“智能技术与政治传播”“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数字交往与政治参与”等议题展开了探讨。下午,论坛举行了闭幕式和获奖研究生论文颁奖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智涛教授主持了这一环节,并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本届论坛呈现出叁个特点:质量高、视角丰富多元和跨学科特色。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与会专家表示,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与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数字交往的背景下探讨全球文明视野中的政治传播议题,体现了论坛在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理论和实践动力的道路上做出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