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毒理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南京举办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全国100多个单位近200名会员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中国毒理学会陈景元理事长指出,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作为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在药物研发、毒物评价、疾病模型构建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成立类器官和器官芯片与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对于推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科学与工程,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毒理学等两个国际前沿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指出,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我国最早开展器官芯片研究的单位之一。希望专委会高效衔接国家战略任务及产业重大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专委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后,中国毒理学会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论坛举行。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器官芯片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最新成果,指出器官芯片技术具有高仿真、高通量、成本低、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在毒理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香港中文大学李晨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3顿神经微生理系统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药效分析中的应用,强调了该系统在模拟人体神经系统功能、评估药物对神经系统影响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国毒理学会马璟副理事长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筛选、药效评价、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应用。
武汉大学陈璞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声学生物组装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指出该技术具有高效、精确、可控等优点,在构建复杂组织模拟物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911制品厂麻花李颜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人源化小鼠模型与类器官的结合,模拟人体免疫微生理环境,以加速药物研发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冷泠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复杂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
天津大学临床医学院陈力群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类器官及脑机接口技术在毒理学应用及安全性评估中的最新进展和团队的研究成果。
东南大学梁戈玉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应用器官芯片技术在纳米塑料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她指出,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毒性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器官芯片技术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