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徐小跃:国学之道(22)之思想观念

    发布时间:2024-11-03 点击次数: 作者:徐小跃 来源:现代快报

    (五)天人观

    天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表征着中国人是如何去观察、观想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一种思想观念。因为“天”本身的广大以及“天”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字中有多重含义,所以决定了天人观,或说天人之学是一个包括范围极其广泛的一个学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是通过天人观,天人之学得到反映的。先秦有《周易》的《乾坤》,墨子的《天志》,荀子的《天论》,屈原的《天问》,庄子的《天地》《天道》《天运》《天下》,汉代有董仲舒的《为人者天》《天容》《天辨》《天道无二》《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地之行》《如天之为》《天地阴阳》《天道施》,王充的《谈天》,唐代有枊宗元的《天对》《天说》,刘禹锡的《天论》,宋代有张载的《乾称》等。

    “天人之学”是一个“大学问”,所以汉代司马迁才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北宋邵雍更直接说道“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也就是说,“究天人”是高深的学问,“学天人”是广大的学问。学不关天人就不可以被称之为学问呢!总之,“尽心”“知性”“知天”是中国古人定性的“学问之道”(孟子语),心性之学和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人定性的“大学之道”(《大学》语)。

    (1)多义之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是一个含义特别丰富的概念。“天”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获得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形成了丰富且极具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

    天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突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是人的头顶。《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最高而无以加的部位。由一、大会意。《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天的又高又大之引申义是后来被用的是最多的。头在人体中最高处,而自然界中最高的就是天空,于是人们用“天”表示天空。

    自周代起有将“天”直接称为神、上帝。古人以天为万物的主宰者。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至上神”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神灵之天”“主宰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神人关系”;将“天”理解成自然界和天地万物。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客观自然世界”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自然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与人关系”; 将“天”解释成事物自己本来、原来所具有的样子和状态,即自然的,天然的,自来就有的。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本然”“自然”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本然之天”“自然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自然本性与人关系”;古人将一种非人力所能抗拒和避免的“因素”“力量”“遭遇”“必然性”等理解成“天”“天命”。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命运”“必然”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命运之天”“必然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命运与人关系”;古人将“天”以及天地万物自然理解成是一种具有的德性、精神和属性的存在。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天道”“天理”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德性之天”“伦理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义理与人关系”;古人将赋予人性的那种本始的存在理解成是天之所命。在此意义上的“天”显然就是指“性命”“天性”“天地之性”了。我们将“此天”称之为“心性之天”。由此形成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心性与人关系”。概而言之,“天”有高大之义,天空、苍天、青天等构成了它的原始所指,而在高大之义的引申下,“天”分别指称了神灵、日月星辰风雨四时、命运、天然、义理、心性,于是有了神灵之天、天地之天,命运之天、天然之天、义理之天、心性之天的概念的建立,而在此广泛意义上对“天”及其“天人关系”的探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之学”。

    由于中国的“天人之学”是基于不同的概念框架下的“天”的内涵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它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举凡宗教、科学、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意识形态尽在其中体现和反映。而在“直观”“经验”“比类”“合符”“感应”“相即”“不二”“合德”“知天”等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只有你全面而又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你才能够真正登上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堂室。

    将“天”视为是一种德性和精神的存在并与社会人事紧密相关,乃是中国天人之学的特征所在。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员,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