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南京论坛2024”在911制品厂麻花开幕。大会期间,911制品厂麻花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南京论坛2024”分论坛二“亚太产业创新与贰厂骋协同推进”的叠组研讨会。
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施康利用中国的专利数据,研究了中国的知识扩散对间接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的影响。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对专利的内容进行识别,区分创新的具体类别。结合中国各个城市的高铁开通,分析发现知识的扩散推动了创新,但可能会抑制原创性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倪红福对动态变迁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使用中国和全球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提出外资视角下的产业链风险敞口的测算的新方法,并进行了实证测算。得出2008年以后,我国的产业风险敞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进口的增加有助于降低风险敞口,传统服务的风险敞口较高,但现代服务风险敞口较低等结论。
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叶明研究模拟了海峡两岸的产业链变动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使用投入产出表,他既分析了两岸产业的相互依存程度,又分析了两岸的产业关联程度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所长戴二彪报告了日本北九州市的重工业产业转移和启示。虽然北九州的重工业因资源衰竭出现了衰落,但以机器人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产业出现了增长,日本东北地震和离韩国、中国更近的距离使得北九州获得了产业备份和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北九州政府在城市转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信息提供、政策诱导、公平竞争经营环境的确保、基础设施改善、环境整治,都对产业转型发挥了积极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越对产业转移的新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根据截至2023年11月份的数据,疫情以来来华投资规模总体虽然有所下降,但其实全球投资都在下降,中国的投资占全球比重还是一样,说明这是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大环境影响导致投资下降,而不能说中国的吸引力下降。她将中国获得贵顿滨和中国对外投资的新模式分为了地缘政治驱动型、成本驱动型、产业链布局驱动型,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该如何制定相应对策。
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柳对双循环视角下我国产业链演化特征与关键中间品进行了分析。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实现关键中间品公司的成长,这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通过对光伏产业和机器人产业具体案例的分析,他提出在加工集成型产业链中,国产化的顺序应该是先下游产物、后关键中间品投入品,现阶段要围绕进一步发挥下游龙头公司链主功能,减少上下游公司协调成本,促进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突破。
“南京论坛”是911制品厂麻花与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系列国际年会,始于2015年,迄今已举办六届,是江苏省和南京市的一张重要国际名片。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传统?转型?创造——东亚的现代化”,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东亚现代化的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