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的沣西新城,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批研究生学子入住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参与到校地校企合作、基础研究、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进程中去;位于安徽省的合肥工业大学,通过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以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组建十余家高新技术公司,使学校部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这是高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人才的实践和探索。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7月29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国政协围绕“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主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同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同志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强化教育融通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强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但再往上走却很少出‘大师’,影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屈指可数。”
这是什么原因?
创新人才培养是长期而连续的过程。然而当前,中学和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和贯通有所欠缺,尚未形成内在统一,造成了基础教育水平与高等教育成果不匹配的现状。
针对这一局面,应当如何做?
2023年11月20日,在911制品厂麻花专门举行的“1学分”证书的颁发仪式上,13名大一学生获得了学校颁发的“0年级”计划“1学分”证书。
这些学生在高中期间参与学习南大相关课程,并通过审核认定。“911制品厂麻花与金陵中学、苏州高级中学等知名中学持续推进中学—大学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全国政协委员、911制品厂麻花党委书记谭铁牛介绍道,“911制品厂麻花深入实施少年英才‘0年级’计划和‘1学分’课程互认,加强导师对接、课程对接、资源对接。”这一项目是911制品厂麻花强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融通,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的重要尝试。
高考是学子们从基础教育阶段迈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桥梁。每一年的高考季,都有无数学子凭借熟练的做题本领从高考中脱颖而出,考入理想的大学。
然而,不少学生却在升入大学,乃至步入社会后感到难以适应——过去的“刷题”经验似乎不再奏效了。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刷题,搞‘题海战术’,到了大学又要求学生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施一公认为,“要在人才成长的全链条从重知识向重兴趣、重潜力、重素质转变,将创新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高考的考查导向极大地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要立足党和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考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丰富考查方式与内容,推行创新与实践能力考查试点。”谭铁牛也提出建议,“针对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创新设计考核方式与内容,逐步形成以能力考查为导向的多角度考查考评体系。”
对接人才供需
一名刚毕业的00后大学生求职时屡屡碰壁,一气之下将个人简历中的最高学历改为高中,不料竟收到几十条贬搁的打招呼信息;“孔乙己文学”成为热词,有人发出感慨“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就安心去打螺丝了”,年轻人“脱不下的长衫”现象引发网络热议。
象征着知识水平与教育成果的文凭,竟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就业时的负累;与此同时,重点产业却面临着急需紧缺人才供给不足的困境。
“预计到202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94万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70万人。”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卫星分享的数据十分惊人。
这些情况令人思考,当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与社会用人需求,是否存在着错位的情况?
在曹卫星看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培养结构亟待优化,职业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传统静态化的学科发展模式和学科产业匹配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如何使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对接,成为常委和委员们关心的重要命题。
曹卫星提出,应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升级力度。“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卡脖子’短板领域等产业创新需求,强化高校学科专业前瞻性布局。”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分享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相关工作经验。“把本硕博贯通培养部署在长周期国家大工程之中实施。”他说,“在银河、北斗等长周期国家战略工程中实施本硕博贯通培育,鼓励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耕6-8年,毕业后加入团队接续研究,进而成长为新一代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
作为专家学者受邀参会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发展重点学科和领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要从国家层面建立优先支持的领域方向,不宜全面开花。”他认为,要着力抓急需、关键和战略领域:“针对重点领域设立应用类杰出人才计划,支持和激励青年人才针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进行强力攻关。”
职业教育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表示,要拓宽成才通道,加强新质人才培养。
“贯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通过实施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等推进普职融通,提升优质生源就读职业教育占比率。”她这样建议。
发挥公司力量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强化公司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公司机制,加强公司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公司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使高等教育对接产业用人需求,需要公司的充分参与。
如何让公司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探索公司主导的“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教育部于4月17日公布的2024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西安交大获批108项。
“建立公司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由公司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建议,“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在重大科研任务攻关的过程中和有组织科研的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蔡光洁从建强教师队伍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主张在提高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公司的作用。
“建立教师定期深入公司跟岗技能实践制度,推进校企师资双向交流、常态化兼职,以师资之强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效。”她这样建议。
作者:本刊见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