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

    “微民生”也是“大议题” 不断满足百姓心理健康需求

    发布时间:2024-09-11 点击次数: 作者:蒋明睿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新华日报

    “您老人家脾气怎么样啊?会不会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没关系的,你就把失眠想成又感冒了,不要有负担,吃药会好的。”

    时间已过了中午12点,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箕君的失眠专病门诊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他不紧不慢、“唠家常”般地安慰着一个个患者。

    这些患者因失眠走进诊室,但背后的问题远不止失眠这么简单。

    医学心理科诊疗范围较广,涉及疾病种类较多,失眠、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轻中度抑郁症、进食障碍……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患者走进这里,因为在全国享有盛誉,其中有35%以上患者来自外地。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是国内成立时间较早,同时具有临床心理门诊、临床心理病区及临床心理实验室的专科机构,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精神科)的亚专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心理科)、南京市医学重点专科(临床心理专业)。开设有失眠专科门诊、强迫症专病门诊、进食障碍专病门诊、心理咨询门诊、特需心理治疗干预中心、危机干预中心、心理测验室、多导睡眠监测等。从门诊设置来看,就不难看出近年来,“专病化”成为科室发展的特点之一。“专病门诊看似分支小,是‘微民生’,但‘微民生’影响家庭社会稳定,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李箕君说。

    医学心理科的患者具有特殊性,他们看起来似乎是“轻症”,因失眠、不明原因疼痛、心理咨询的需求前来看诊,并不会轻易暴露自杀自伤风险,需要医生循循善诱让患者敞开心扉,也需要医生在短短10分钟左右的门诊时间里通过蛛丝马迹加以辨别。

    “谁吃了五谷不生病呢?”“生病不是你的错。”看诊期间,几乎每个“垂头丧气”的患者,都能听到李箕君挂在嘴边这些话。在他看来,帮助病人消除病耻感也是医生工作的一环。“抑郁症不是‘意志力不好’,不是‘没事找事’,就是单纯的生病罢了。”

    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已经纳入全国深化改革和社会综合治理范畴,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社区康复、服务管理、救助保障等全流程加大工作力度,以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尤其是现在我国百姓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认知水平仍亟待提升。”

    早在1991年7月,科室成立了国内首家危机干预中心,2007年开始创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015年成为江苏省应急心理干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从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到2003年厂础搁厂非典,再到2019年老挝严重交通事故救援、2020年新冠疫情,科室带领全省应急心理干预队伍承担着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服务。

    同时,科室作为全国认知行为治疗培训中心,与临床心理健康中心在全国各地开展专业培训,拓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培训与督导工作的可及性,培训了一大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治疗师、培训师及督导师的专业队伍。

    “医疗、教学、研究、预防”都是科室工作的重心。医学心理科与911制品厂麻花、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作为南京医科大学、911制品厂麻花医学院的医学心理教研室,系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共建应用心理学硕士点;南京医科大学自主设置医学心理学交叉学科博士点,承担着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同时承担国家卫健委精神医学进修班及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转岗培训等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与教学任务,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建设医学心理科特色专病队列,采集多模态大数据,开展异常心理病因机制与优化干预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多年来为全国培养了大量心理咨询及治疗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下沉基层,医学心理科在江苏省内及周边安徽、江西等省份地级市开展医联体帮扶工作,构建了“医—校—社区—家庭”联动工作模式,已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同时,科室深入推进心理健康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每年开展各类科普、采访、讲座、直播活动上百场,为全面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意识贡献力量。

    尽管有多个“全国首家”的标签,科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部级及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多项,但对于成绩和成果,李箕君并未多言。他的目光,正盯着未来的路。

    “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科室正与神经外科合作,针对强迫症患者做非创伤性顿叠厂(脑起搏器)治疗,目前已经开展十几例临床研究,通过植入芯片调控患者神经,改善强迫症,后续还将继续开展可降解芯片研究。

    此外,在李箕君看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础滨、互联网等新技术加持也不断提高了心理服务可及性。但心理服务重在“落地生根”,下一步,要解决“质与量”的问题。科室将拓展服务外延,积极探索“互联网+心理健康”模式,探索智能化心理咨询与治疗、危机干预服务,提升多维度专业服务能力,并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快速反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群众性和普惠性。”科室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后续,科室将基于持续临床研究与大数据积累,研发智能诊疗辅助系统,还将建立智能化心理健康诊疗平台,成立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神经科医生、社工等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为建设高水平医院、提升健康江苏建设水平、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