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文类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08-28 点击次数: 作者:王琦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类作为文学理论最古老的范畴,在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类研究是中国文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通常称之为“文体”“体裁”。一方面,中国古代文类理论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文类的探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历经数代文学巨匠与文论家的深入探索,直至明清时期仍保持着旺盛的研究活力。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众多理论家积极吸纳西方理论,将其巧妙融入本土研究之中,使得文类研究呈现出别开生面的新气象,为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文类意识传统和理论资源的深厚积淀提供了大量的文论着作,较为着名的有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等。

    《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陈军着,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然而,中国学界对西方的文类理论却相对比较陌生,即使有介绍文章,也多语焉不详、不具体系,遑论纵贯古今的西方文类理论史脉络梳证。南京图书馆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兼职教授陈军的《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系统梳理了西方文类理论的发展脉络,适时地回应了中国学界的诉求,在推动中西文类理论互鉴、互访、互用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笔者看来,陈着有以下叁个特点。

    其一,对西方文类理论发展史的清晰梳理。《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以“史”为鉴,对西方文类理论的归纳整理深深根植于对学术史的深刻洞察之上。该书起笔于古希腊前柏拉图时期的文类理论,强调柏拉图对于诗歌与哲学的思考,为后世的文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书最终落笔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漩涡中的文类研究,德里达的文论彻底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下的文类研究,他认为文类扮演着“肯否交加”的角色。陈着将西方文类理论分为古典、现代与后现代叁个阶段,细致展现了文类理论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多样化存在形态,从而勾勒出文类理论发生、发展的逻辑轨迹。不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文类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通过梳理与分析,作者不仅展示了西方文类理论的丰富多样性,也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性与连贯性。

    其二,对文类相关的文学理论命题的持续追问。从宏观的视角来看,文类并非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文类的发展与文学、哲学思潮及流派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揭示了文类演变的内在动力,也为深入理解文类的内涵与外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从微观视角出发,文类研究与文论研究的其他命题紧密相关。陈着不仅梳理了文类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对文类与文学本质、文学功能、文学创作和接受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陈军对文类理论的追问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归纳,而是深入到理论的内核,试图揭示文类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批判性的思考,他对现有的文类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估,对文类相关的文学理论命题持续追问。正是这种追问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类理论研究视角。

    其叁,以中国文类理论的发展为旨归。从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陈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类理论图谱,不仅深入探索了西方文类理论的历史演变与思想精髓,更是从中国文类理论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全面挖掘西方文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以中国文类理论的发展为旨归,通过借鉴西方文类理论的优秀成果,将西方文类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相结合,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类理论的话语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学特色的文类理论发展道路。以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出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类理论话语体系。

    总之,《文类理论基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不仅是对西方文类理论的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文类理论的前瞻探索。它体现了陈军对中国文类理论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期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越中西、贯通古今的文类理论研究新视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西方左翼审美共同体思想研究”(23叠窜奥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