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指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完全归因于技术变革,否则将会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历史唯物主义观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长期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随着技术革命的推进,旧有的制度安排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一过程并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政策制定者、公司家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协调,包括法律法规的改革、市场机制的优化、教育体系的调整等全方位的变革,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缓解由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冲突和矛盾。从后发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坚持制定创新政策、增加科技投入的国家,有更大的概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把握好“破”和“立”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既要积极谋划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又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平衡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协调好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落后产物退出市场的渐进过程,稳中求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于生产关系完善,即基本制度和生产方式变革。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得以调整以及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前提;另一方面,没有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便无法进一步激励社会化大生产,也就没有办法实现生产力的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参照过往历史经验,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动生产关系变革,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通过深入剖析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此外,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谋划改革,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同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当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向广度和深度进军,能够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和引领生产力的跃迁以及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要立足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那些引领全球科技浪潮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成功往往可归因于构建了一套新的制度框架。这种制度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激励创新,而且为创新成果提供了坚实的保护机制,这正是这些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国家间的竞争格局中,新质生产力的较量虽然在表面上看似是围绕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争夺,但实质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国家制度的较量上。具体来说,能够抢先构建起一套与新兴科技趋势和产业转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体系的国家,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机制、产业政策、金融体系、分配制度,将在国家间的新质生产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于国家发展模式上的重要论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迭加发展的”。因此,一味地模仿是不可能实现追赶超越的,只有打破发展战略和制度安排上的西化迷思,持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走出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政策着力点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抓手,我国需要立足长远,以战略眼光改革生产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对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塑造应着眼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建构。从生产过程来看,要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分配过程来看,要持续优化完善分配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从交换过程来看,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消费过程来看,要积极引导理性健康的消费环境,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作者为江苏基本现代化研究基地专家,911制品厂麻花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