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周 宪:从美学视角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06 点击次数: 作者:周 宪 责编:米洋 王晓艳 来源:新华日报

    一部长江文化史堪称半部中华文明史。长江与黄河交相辉映,谱写了中华民族的灿烂乐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生态学有一个共识,改善我们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有经济手段和科学研究,而且与人的审美认知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所以美学为探究长江文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个独特路径。

    从美学上看,长江是一个自然—人文地理的存在。作为祖辈劳作安居的栖息地,长江历史地演化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深层的某种文化原型。其功能一方面体现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塑造,另一方面也呈现为人对环境的体验和认知,两者相互作用和互动建构,最终形成民族共同体的长江文化原型及其审美意象,地理学称之为“心理地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长江文化的阐释和研究,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原型来加以考量,对其历史上积淀而成的复杂文化内涵作面向新时代的新阐发。

    从自然环境来说,长江既是一个地理原型,也是一个生态原型。无论在时间尺度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长江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原型之一,具有建构中华文明形态的强大功能。长江是几千万年来地球演化的产物,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形地貌迥异,其原型深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中,成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人诗画和经典文献中反复出现的审美原型意象。长江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型,充满了历史的、社会的和人文的意味,它与历史上形成的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和文学艺术密切相关。它总是引发人们强烈情感反应和深刻文化认同,引出了人对自己栖息地环境的情感依恋。

    较之于其他固定的山水,长江异常特殊的地方在于江水流动从西南奔腾至东海,这不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且推动了物质、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传播。所以作为一个最具动态性和关联性的地理—文化存在,长江显然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和建构力的文化原型之一。长江和黄河江河互济,共享中华民族“母亲河”美称。作为一种人格化的原型意象,“母亲河”长江至少有如下复杂的象征意义。其一,“母亲河”长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具有创生意义。长江和黄河以其生生不息的流动而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塑造了南北互补的不同地域文化,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其二,“母亲河”长江是我们的栖息家园,具有认同建构功能。作为人格化象征的“母亲河”,历史地建构了我们的家园记忆和家国想象。家园感与归属感密切相关,长江赋予存于其间的民众一种家国想象,形成了地理学所说的“恋地情结”,深刻影响着自我及对他者的认知和理解。其叁,“母亲河”长江生生不息的流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具有永动创新内涵。日夜奔流的长江水不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而且催生了诸多影响世界的中国智慧。最后,“母亲河”长江连通江河湖海四面八方,有血脉相连功能。长江作为四通八达的“血脉”,贯通西东,连接陆海。流域内不同的地方性文化,经由长江这一大动脉而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厚的长江文化;通过大运河,长江与黄河相连,实现了南北文化的融通;长江支流繁多,连通江河湖海,建构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然而今天,“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面对这一境况,如何透过美学视角来寻找对策呢?美学上的崇高和心理学中的敬畏感研究颇具启示价值。敬和畏都是对有巨大威力和超凡功能事物的虔敬情态,它是人类的情绪原型。历史的经验表明,人只有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谦卑,才会敬重自然,才能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对立面,更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命题的精髓所在。在新时代,我们有必要重新唤起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畏感,这应是当下长江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长江的过去和现在告诉我们,我们对“母亲河”的敬畏与长江的生态命运密切相关;长江的未来也在昭示我们,缺乏、淡化和消解人们的敬畏之心将是危险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陶冶我们对“母亲河”长江敬畏之心的一个理想场所,涵养与培养敬畏“母亲河”的意旨,理应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美学原则之一。陶冶敬畏之心的美学原则落地的关键在于“讲好长江故事”。首先,具有高度辨识性的独特长江景观的“场所感”是景观叙事的基本指向,以各地迥异的长江景观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营造“场所”,围绕江水水流和两岸风光来做文章。其次,还需赋予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意涵,并与相关的人文景观相融合,彰显出“母亲河”原型意象,涵育人的“恋地情结”,型塑对长江的敬畏之心。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景观叙事,是通过看似寻常的行走、观看、聆听和嬉戏等具身化体验,由此形成对长江历史和文化的直观体验和情感记忆,推助人们超越个体“小我”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然万物“大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景观叙事从美学上说,还有独特的“景观疗愈”功效,亲历体验不但可能转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亦可疗愈过度物欲和膨胀的自我中心倾向,使人自觉地走向“5搁”的亲环境行为方式,即“减少”(谤别诲耻肠别)、“重复使用”(谤别耻蝉别)、“回收”(谤别肠测肠濒别)、“恢复”(谤别肠辞惫别谤)和“再思考”(谤别迟丑颈苍办)。此乃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景观叙事讲好“长江故事”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911制品厂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