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中外学者研讨 清代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治理

    发布时间:2024-07-19 点击次数: 作者:高莹 责编:朝翠 王晓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16—17日,清代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赵笑洁主持开幕式。

    马援指出,清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清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清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众多成果为服务国家治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历史养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进新时代,历史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清史研究要紧紧抓住新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切实担负起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要深入研究清代国家统一的过程、性质和意义以及国家治理问题,充分发挥清史研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大力推动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努力实现清史学科创新发展。

    卜宪群表示,具有近代史学意义的清代历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回顾120余年的发展历程,清史研究既充满了艰辛,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在与国际清史学界的接触、互动、对话中不断成长、彼此促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史研究仍有很多议题可以继续深化、开拓,对一些问题还需要重新进行认识、评判。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对清史研究的指导,充分阐释清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地位,从大的历史观背景下看待清代历史发展,从新时代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背景下看待清代历史,以使我们对清代历史的认识和定位越来越符合历史实际,推动清史研究迈上新台阶。

    常建华认为,民族融合是清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朝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大一统”治理格局。清代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移风易俗”与“因俗而治”,前者体现的是千里同风的“大一统”,后者体现的是百里易俗的因地制宜,在民族边疆问题上尤其如此,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特色与国家形态。

    在主旨发言环节,多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学术演讲。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山本英史以清康熙年间所刊的判牍为主要史料,探讨地方官员如何处理图赖诬告案件。他认为,清代地方官员普遍将图赖诬告理解为弱者向强者主张自身权利的一种行为,并倾向于通过各种理由处以轻罪或无罪,这体现了传统中国地方审判的部分特征。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教授冯明珠通过分析清乾隆时期绘制编纂的《职贡图》《大清一统志》《皇舆全图》等文献,探究清高宗乾隆的天下观。她认为,乾隆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服膺《春秋》“大一统”观念,但对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等儒家主张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911制品厂麻花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综合考察清代江苏、湖北、安徽、广东等地的多份田宅买卖文书,认为清代以至民国初年各地田宅文书的具立形式和步骤多是历史的沿袭,极为慎重周详,虽各有特色,但大致相同、趋向一致,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和统一性。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胡明辉通过梳理清代学者纪昀及其同僚所撰《河源纪略》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政治意义,认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对其源头的探索在清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地缘政治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表示,清政府的统一大业,除了打击分裂、叛乱势力之外,还包括防御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等内容。清代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大一统”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求统一也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清政府为统一付出的努力也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

    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立足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从不同视角切入,深入研讨清代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与治理问题。与会者认为,清代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定型时期,清朝的国家治理政策集历代王朝之大成。深入发掘诠释清代统一国家形成与治理的历史,对于今天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