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徐小跃:国学之道(14)之思想观念

    发布时间:2024-06-30 点击次数: 作者:徐小跃 来源:现代快报

    (1)生成变化 生生观所反映出的“生成”与“发展”观念与阴阳观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此两观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阴阳观,还是生生观,它们所要表达的都是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两大属性。最大的阴阳之代表的天地是承担着“生成”万物的责任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语),“天地合而万物生”(荀子语),此之谓也;阴阳本身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变化”。“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语),此之谓也。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生成与变化的思想观念,其实盖出于它的“形上观”。无论是《周易》的“太极”,还是道家的“道”,这个“形而上者”本身乃是以“生”与“化”为其特征的。“太极”是“生”的最原始的那个存在者。“太极生两仪”是也。“道”是“生”的最原始的那个存在者。“道生一”是也。因为有了“生生”的“易”,才有了天地大德的生。换句话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是以“生生之谓易”为基础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观”,“阴阳观”以及“形上观”它们共同的观念皆是指向“生”的。因为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和核心的思想观念是“生”,从而就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是核心精神是“生”。

    又由于“生”的概念的丰富性,所以逻辑地决定了“生生观”所蕴含的道理和精神必然是多样性。天道的,地道的,人道的;天性的,人性的,物性的,即一切能够被称为“性命”的存在,无一不体现着生以及生生的道理和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人从来不会将天地看成一个静止性的存在。天有四时,天有十干,地有十二支,天有二十四节气等。万物生成变化都是这一“天时地利”中来展开。“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是中国人的普遍意识。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都具有星星相随旋转,日月轮流照耀,春夏秋冬依次交替,阴阳对接而使万物产生巨大变化,风雨广泛地滋润利益万物,万物各自得到和气而生长,各自得到养育而成熟这样一种意识。对于天地和万物的这种“生成”“变化”之属性,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用了两个概念加以概括。一个是“氤氲”,一个是“化醇”。《易传》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所谓氤氲,指天地即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运动状态。所谓“化醇”,指化育醇厚、精醇。为了强化这一理念,紧接着又使用“男女构精”一词,这里的男女不独指人之男女,而泛指万物之阴阳也。构,合也。这就在告诉我们,天地二气的相互作用则万物化育醇厚;阴阳交合则万物化育生成。

    中国人从来不会将社会人道看成固定不变化的存在。《大学》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可见,《大学》所引经典之论全都突出一个“新”字,表达的是更新、知新、创新的理念和精神。“革故鼎新”是中国对社会和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普遍意识。这一成语源自《周易》中的革卦和鼎卦,其含义在于“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合而言之,变革创新是也。社会是永远不会是完满的社会,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所以要不断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它是能够保证一个社会的“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这是中国人的坚定信念。

    中国人从来不会将人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存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对人性的变化和改选。“变化气质生命”逻辑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修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清代曾国藩有句名言说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读书是为了修道,明道,这是一种教化,是一种对人性之中不善之性的改变和变化。“修道之谓教”(《中庸》语),此之谓也。汇集对人性、人生、生命的修为乃是“人文”的责任和使命。而“人文”的教化,乃是实现天下人心的止善,人性的归善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语),此之谓也。“学以成人”是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因为学习是与成人紧密相连的一件事情,故而决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学习必然是一个不能间断,不可停止的持续过程。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所要表达的是这个理念。荀子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所要表达的也是这个理念。学习是帮助人的生命走向真善美的重要手段。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决定了它不可以停息,不可以止步,惟有“生生不息”“自强不息”才可以实现和完成生命的本质。

    徐小跃(江苏省文史馆员,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