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大学生演绎“大先生”!911制品厂麻花第二届新生戏剧节来啦

    发布时间:2024-05-26 点击次数: 作者:刘正则 来源:荔枝网

    在911制品厂麻花建校122周年之际,5月25日至26日,学校第二届新生戏剧节“奋进·先声”大先生系列在南大鼓楼校区大礼堂轮番开演。4部实景沉浸式小戏,12部大先生戏剧展演,从编剧、导演,再到演员,都是清一色的“05后”。开场前一刻钟,礼堂内已座无虚席。

    首演!南大这届“05后”太有戏了

    “没有一点一点的考证,怎么学得会训古、怎么学得会校雠。我应当传下去,就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后继有人……”台上,一位白发学者深切叮嘱面前的年轻学生。这位老人的原型正是我国着名的古代文史学家,1978年8月被聘为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教授的程千帆先生。这部《来了就好——纪念程千帆先生》也是今年戏剧节大先生系列中首部登台展演的作品。

    《来了就好》讲述了程千帆先生来到南大的第一天,负责接待的中文系年轻教授葛归洲邀请程先生看望匡校长,以表达对匡校长知遇之恩的感激,却遭到程先生礼貌的拒绝。“为什么程先生知道匡校长会主动前来,匡校长请程先生来到南大意味着什么?希望观众带着这些疑问去观看。”导演卢璇说。

    台上十分钟,对于创作团队而言,却是台下的数百小时。

    创作之初,卢璇读《桑榆忆往》,读程先生回忆匡校长的文章,尝试从一个大一学生的视角去理解走近那个时代,还原教授先生之间的交往与生活。“但是,正因为程先生的史料十分丰富,身边熟识程先生的人也很多,我开始很纠结到底该写哪个故事,同时担心‘写不像’。”

    记者了解到,本次戏剧节是对去年首届“青春·回响”新生戏剧节校园红色戏剧美育路径探索的深化,通过“寻-讲-演-悟”推动大一新生感悟大先生精神、主动溯源校史文化;同时,还专门开设了《戏剧实训:校史剧创排》课程,形成了以新生为主体、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引导培育、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育人路径。

    这次戏剧节是《归去来兮——纪念吴有训先生》的编剧丁聪同学第二次创作戏剧文本。“在校史剧创排课程中,我们有负责课程及所有剧目文本和演出统筹的吴沫老师,负责表演指导的赵超老师(《蒋公的面子》夏小山扮演者),以及提供跟排指导的周沛堃老师。珠玉在前,我们这群戏剧新手才能有样学样。”

    “所有主创都是大一学生,如何去把握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感受每一个伟人背后的精神力量,并将其展现在舞台上,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经历和体验。”周沛堃老师评价,当天的作品完成度较高,部分片段展现出校园戏剧之外的质感。

    “我们的学生们基本上把这些大先生当时的精神面貌还原出来了!”演出后,程千帆先生之女程丽则教授与大家亲切互动,甚至还打趣道,“演匡校长的男同学好像瘦弱了一点,因为我们都很熟悉匡校长,他是一个比较魁梧的外形。但是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更重要,为同学们点赞!”

    寻根!大学生演“大先生”

    2020年秋季学期,911制品厂麻花引入书院模式,新生学院下设的六大书院首次亮相;2022年,911制品厂麻花开创“寻根性办学”,新一届本科生全部入住梧桐苍郁、古朴厚重的鼓楼老校区,完成一年级大类培养后再进行学科专业分流。为了引导新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南大校史,开展校史剧创排课程、鼓励学生自发组队创作是其中一项举措。

    据了解,本届新生戏剧节由911制品厂麻花新生学院七大书院联合出品,戏剧实训校史剧创排课程提供专业支撑,剧目由实景短剧与舞台戏剧两部分组成,共有16个剧目轮番上演。5月18至19日期间,由安邦书院领衔制作的四部原创沉浸式小戏《胶片的故事——纪念孙明经先生》、《百年的共鸣——纪念李叔同先生》、《站在同一片大地——纪念赛珍珠女士》、《岁月留声——纪念余光中先生》分别在鼓楼校区的新教教室、校史馆里、赛珍珠纪念馆内、北大楼前草坪上展演。

    今年戏剧节以“奋进·先声”为题,其中,“先声”与“先生”谐音,除了《来了就好——纪念程千帆先生》,当晚还有为纪念七个命名书院的大先生剧目,包括郭秉文、陶行知、吴有训、戴安邦、顾毓琇、程开甲、吴健雄书院。

    陶行知先生的扮演者程梓嘉告诉记者,开学之初,校史剧老师就布置了任务。“我们需要选取一位大先生,挖掘一些比较经典的片段,基于史实进行艺术创作。在大学阶段,我能亲自创作一部剧,并且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把它演绎出来,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项作业那么简单,而是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南大百廿校史,这群“05后”大学生为何选取这些历史切片,为其撰写新的注解?

    《归去来兮——纪念吴有训先生》的编剧丁聪说,在创作中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创造冲突并运用好冲突,尤其是原型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吴有训先生,他是爱国奉献的南大校长,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但置身于混乱动荡的时局,他会给出怎样的时代答案呢,我考虑很久,最终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台下的观众。”

    “剧中,程千帆先生对他的学生说‘有一个立场且只有一个立场,你就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说吗?’放至今天,我们在舆论场上是否也会只有立场而不去考证的事情存在?可见这些大先生们的精神震铄古今,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仍值得揣摩学习。”卢璇说。

    美育!学于书院不困于学科

    校园戏剧是一场生动的美育思政课。这群来自不同书院、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通过创作、表演、观看等形式,感悟、理解和欣赏戏剧艺术,实践过程中切身感悟大先生精神,也让大家学于书院但不困于学科。

    吴有训先生的饰演者、历史学专业大一学生宁玉锟谈中国近代文人的“新陈代谢”时侃侃而谈。“演历史题材剧,要注重历史细节。”

    程千帆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让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一学生邵可涵深受启发:“未来的创作中,我要更加地注重考证,尊重每一个客观事实。”

    程千帆先生的饰演者、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学生白旻哲入戏颇深:“在南大,深厚的校史融于师生间口口相传间,也凝固在北大楼,附着在青砖、石雕、藤蔓上,这些媒介带给我们一种情绪,让身为理科生的我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南大‘基因’。”

    911制品厂麻花新生学院团委副书记吴沫表示,新生戏剧节是911制品厂麻花寻根性办学的一项重要尝试,以戏剧的形式,让大一新生触摸历史、对话大先生,启发理想和志趣,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塑造精神力量,从而赓续南大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