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媒体传真

    首页 / 媒体传真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05-22 点击次数: 作者:耿步健?徐一凡 王乐 梁海娜 陈志发 责编:焦钰茹 王晓艳 来源:南京日报

    深入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 耿步健 徐一凡

    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来,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全社会也非常关注到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与以往的社会生产力有着怎样的区别等问题。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就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发展路径等作了系统的阐述,既为我们理解领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思想指南,也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那么,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我们又该怎样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与过去不一样

    总体来看,传统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物理型、单向无反馈型技术基础上的生产力,包括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电力、内燃机),再到第叁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代表这些生产力的标志性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尚未实现技术本身的智能与自主,因而不能像人一样进行自主性智能劳动,还需要人的操作性、驾驭性劳动的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目前正在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此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推动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与前叁次工业革命标志性技术不一样的是,我国当下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标志性技术是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创新技术,这也预示着我国要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数字智能型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发展道路。数字智能型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形成既受人类控制、又能实现自主性智能劳动的人工仿生智能技术,从而能够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绿色为底色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和美丽中国等战略任务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过去不一样

    传统的生产力既是西方式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又是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就。受制于资本主义贪婪本性的资本逻辑,也囿于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人们更多从经济利益层面关注生产力,没有看到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因而仅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造成了“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而我们党在致力于解放和发展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产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发展了传统文明形态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形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等,极大丰富了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一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同时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不断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好地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与过去不一样

    以往的生产力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的,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其背后是资本逻辑的力量,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引用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铤而走险;……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环境公害事件等,与其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个人主义发展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回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充分彰显出新质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从而使我国“在全面创新中牵引生产力、在各方联动中创造生产力、在全程绿色中保护生产力、在全面共享中凝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已由过去的追求中高速增长调整为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这种生产力就应该是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人类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与过去不一样

    过去的生产力标准,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力,即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评价社会是否进步,往往都是依据物质生产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实现了国民经济总值的大规模跃升和物的不断丰富,至于社会的其他方面是否发展进步并不重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片面追求物的不断丰富,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标准应该是“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能无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诸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都是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既是改革成就的评价标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两个是否”的新质生产力标准,并不意味着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一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激发机制与过去不一样

    在以往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激发机制是资本逻辑造就的所谓创新发展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完全理解和领会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这句话,死抱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不前或缓慢爬行。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注重以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在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进一步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为了适应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给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作者耿步健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一凡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以积极文化行动彰显文化自觉

    □ 王乐 梁海娜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以即时通信、础辫辫平台、网络短视频以及移动媒介等为代表的智媒体开始取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人类社会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万物互联而又虚实相嵌的智媒体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颁狈狈滨颁)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近2亿人。对新生事物高度敏感的大学校园向来都是“拓展新型技术的试验场”和“引领时代潮流的策源地”,青年大学生在激情拥抱智媒体这一时代宠儿的同时,智媒体也无声无息地深刻改变着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实践主体。随着移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全面普及,智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青年大学生须臾难以离开的必要技术环境。

    不过,智媒体在展示便捷化、个性化和“顾客化”的美好生活方式时,也伴随着不期而至的伦理风险和道德挑战。特别是虚拟空间中的变异病毒、文化渗透、色情内容等,借助各种技术管道,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人是环境的产物”,育人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大学校园文化被称为高等教育的“起搏器”“无声的课堂”和“无字的书”,是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面对智媒体对高校育人环境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两个大局”,强化历史主动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以积极的文化行动彰显自身的文化自觉。

    一是坚守“风清气朗”的文化方向。智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一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莫为浮云遮望眼”,坚持自身发展之规律,彰显智媒体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之特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此,高校一方面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发展,自觉抵制西方各种不良文化思潮,为青年大学生提供“风清气朗”的育人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人与合目的性”相结合、“传统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和“人文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把科学性、民族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写在校园文化发展高高飘扬的旗帜上,坚定走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之路,实现自身的文化自信。

    二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观。智媒体给大学生带来最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观念层面。从校园主体地位看,智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即便尚未完全主客易位,主客体之间的边界也已相对模糊,传统主客二分的认知结构在智媒体时代已渐行渐远。因此,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转变思维观念,牢牢树立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发展趋势看,智媒体时代的大学早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换言之,智媒体时代的高等院校正以“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信心满满地走向社会大舞台。这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孤芳自赏,孤傲不群,更不能闭关自守,自说自话,而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直面社会发展,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磅礴的文化伟力。

    叁是打造“技术为王”的智慧校园。技术迭代的今天,突破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和舆情联动带来的蝴蝶效应是智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突出的技术特质。这一新变化和特点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志存高远、敢于作为,更要适应智媒体传播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因此,高校在保持“软件不软”的同时,务必做到“硬件更硬”,盯紧技术前沿,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思维和技术方向,大胆试水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建设数字高校。高校尤其要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拒绝信息孤岛和技术死角,通过万物互联,打造智慧校园,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四是重塑“智媒体时代”的大学精神。技术逞威的智媒体时代,培养富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校园精神,关涉大学校园文化“以文化人”育人功能的体认、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高校校园文化要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发展情况重塑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使其成为智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高校应以大学精神为“合理内核”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吸引学生,以彻底的理论掌握学生,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五是技术赋能,破除“技术恐慌”。媒介融合发展已成时代潮流和趋势,眼花缭乱的智媒体和功能强大的融媒体正以快速迭代的形式和势不可阻的气势昂首走进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此,高校校园文化当务之急是加强校园主体的智媒体素养,破除校园文化主体因技术恐惧症而导致的本领恐慌。为此,高校应主动创新现有高校课程结构和内容,将相关网络技术融入高校通识教育,开设包括智媒体技术、智媒体知识和智媒体伦理等方面的选修课,为校园主体了解智媒体、掌握智媒体和正确运用智媒体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高校应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理论与实践相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智媒体技术培训,赋能校园文化主体,增强校园文化主体的智媒体素养。

    (作者王乐为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梁海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狠抓落实

    □ 陈志发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的重要指示;今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践行殷殷嘱托,交好新的答卷,关键在于落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狠抓落实,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落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要求。抓落实,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坚定的原则性与灵活的策略性结合起来。

    抓落实,要“真抓”,必须力戒浮躁、不兴伪事,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上级精神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具有宏观性、理论性、指导性的特点;各地区、各单位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落实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抓落实绝不能脱离实际,而必须结合实际,在结合中出思路、出特色、出成效。要坚持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细化中央指示、上级精神,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自选动作”。贯彻上级的要求和部署,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也不能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而是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把上级的要求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把握好原则性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让人民群众一目了然,有章可循。

    当前,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抓落实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用系统观点看待问题,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问题。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做到统筹兼顾,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

    抓落实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具体地说,就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点”与“面”关系。统筹协调不等于各项工作平分秋色、一线平推,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坚持全面统筹,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主次配合、协调一致、有先有后、有轻有重,以保证全局工作的整体效果。二是处理好“大”与“小”关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全局对局部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但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没有局部便没有全局。因此,要树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对从局部看来可行,但从全局看不行的,应善于取舍;对从全局看可行,但从局部看不行的,应积极调整,切实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叁是处理好“远”与“近”关系。长远工作具有前瞻性、方向性,是当前工作的导引和发展;当前工作则是长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既要抓好当前工作、脚踏实地完成近期目标,又要以超前思维,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上思考问题,科学合理谋划长远发展。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深刻把握一些传统产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用新技术加以改造提升,不能简单忽视、放弃。

    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抓落实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多次阐述、反复强调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方法。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是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相对于作决策而言,抓落实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抓好工作落实必须要有钉钉子精神,经常抓、反复抓、持续抓,不达目的不罢休。一要有不畏困难的干劲。纵有万般险阻,也要知难而上,决不无功而返、无果而终。二要有咬紧目标的韧劲。抓落实要时刻紧盯目标、一直围绕目标、始终抓住目标。唯有如此,落实才不偏向、不游离。浅尝辄止、有头无尾、虎头蛇尾,都不会使目标彻底落实。叁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抓落实必须是“敢”字当头,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担当,责任面前不推诿,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持续抓好从严治党、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长期性工作,要像钉钉子一样持续钉下去,一锤一锤“钉”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好局面。

    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凝心聚力抓落实

    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的。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凝心聚力抓落实,团结奋进谱新篇。

    凝心聚力抓落实,必须始终保持紧跟紧随的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切工作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把握方向、找到方法,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狠抓落实的强大动力,真正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落实上坚定坚决。凝心聚力抓落实,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抓落实成效的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当前,抓好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的落实,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作者为中共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委员会党校正高级讲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