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关系我国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们要深刻把握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一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孕育催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锤炼出来的政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郑重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地认识时代、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从而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在近代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与时代共前进、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决定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方向、政策和主张,也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和最鲜明的身份标识。历史深刻表明,党的初心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召唤,党的团结统一首先在于指导思想上的团结和统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基础在于思想理论上的先进和纯洁。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坚守初心、坚定信仰,更加自觉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一以贯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不断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建立一个国家政权不容易,坚持住这条道路、巩固好这个政权更不容易。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前车之鉴。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我们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蓬勃发展。
(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与共同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一事无成。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凸显。同时,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要求更加迫切。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牢牢坚持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向,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拉紧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好汇集起攻坚克难、开拓前行的磅礴伟力。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我国文化建设长期实践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文化繁荣兴盛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同时存在,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影响,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其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其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引领力也来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能够在坚持中不断巩固、在巩固中更好坚持,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这一思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新时代的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时代的全新思想理念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强党强国和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能量。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准确把握历史新方位、时代新特征、发展新规律、实践新要求,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凝聚近14亿中国人民的意志、汇集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人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贯穿其中的人民至上、历史自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斗争精神等鲜明品格。要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联系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人们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理念思路、举措办法和科学方法。
推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完善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方面制度机制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党员干部带动普通群众,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习,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努力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适用的学习服务。理论研究越深入、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就越自觉。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整合资源、创新载体,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推出更多有说服力、有穿透力的研究成果。要持续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广泛有效开展宣传普及,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建立健全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群众。
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要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切实把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落实到工作理念、思路、举措上,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生产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创建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前不久,党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是坚持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障。要认真贯彻、抓好落实,努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总结运用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把工程工作引向深入,切实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要在加强经典着作编译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为理论创新创造提供学理支撑。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研究总结的力度,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学术理论,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使科学理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叁)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能不能引导他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直接关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帮助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品学兼优地健康成长,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思政课是搞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编写好思政课教材,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实施高校思政课创优行动,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出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带动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以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牵引,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化理论人才培养,打造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的坚强阵地。
(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举措,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决不允许搞法外之地、舆论飞地。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搞“泛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搞“去意识形态化”。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化解消极因素,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坚持立破并举,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批驳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转载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0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