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例释
辛向阳 刘昀献 北京日报 2012年11月12日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旗帜鲜明、思想深刻、求真务实、部署全面,鲜明地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经过本次代表大会修改完善,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那么,报告中有哪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哪些新拓展?围绕这些问题,本刊约请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初步的学习解读。——编者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论断、新要求。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定位: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六届叁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全党的拥护。对科学发展观的作用,过去我们党的文献是这样表述的:“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或者说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1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已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因而,报告顺应实践、时代发展和人民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丰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的要求,勇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不断探索,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报告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世纪之交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然在望。
这一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报告还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46元(2000年不变价),居民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速为8%左右。到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就可实现。完成这样一个目标,既可以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又可以实现这次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目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概括:道路的内涵有了新拓展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第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第二,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既体现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自由和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幸福指数等现实要求。第叁,提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体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做了新构建: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党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及目标进行战略谋划和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叁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系、制度之间的关系做了新表述:叁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总任务的实现只能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以包括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离开了这一理论体系,我们会一无所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其鲜明的优越性,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成就的强大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都充满自信。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新部署:一个总依据、一个总布局、一个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叁个没有变”是我们所有改革发展举措的立足点、出发点。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原来的“四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确立了清晰宏伟的目标,倍加鼓舞人心。
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做了新表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报告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途径中去掉了“市场化、国际化”,增加了农业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总结本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汲取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社会公正而导致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的教训,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做出的重大调整。
报告把“五化”协同发展变为“四化”同步发展。这表明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党对如何推动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认识更深刻、更科学了。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新安排: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四个着力”
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为此,至少应有叁种安排。安排之一:实现四条具体道路的整体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安排之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安排之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了新论述: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上,除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外,第一次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与我国国情和民主政治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路径的新拓展。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目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我们应逐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赋予了新内涵:提出叁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报告从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方面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政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方面讲,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追求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观有利于在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培育更多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进行了新阐述:加快形成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一个机制
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一个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根本,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基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撑,社会管理机制是动力。
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新号召: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让劳动者有工作,有好工作;增加居民收入,让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群众病有所医、病有良医。
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论断: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的氛围,建设一个美丽中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对党的建设目标做了新定位: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于党的建设目标的表述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次报告着眼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党的建设目标进行了新定位。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的文件过去提到过,但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提法,它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以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是社会的引领者,所以,首先必须实现自身执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由领导转变为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党,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和时代特色。建设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前提是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
对党的建设主线进行了新概括: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十七大报告对于党的建设主线的表述是“必须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这次报告通过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对党的建设主线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建设主线中增加了“纯洁性”要求。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和优良传统,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做了新调整: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对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五大重点建设的顺序,十七大报告的表述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次报告将反腐倡廉建设的位置从第五位调整到第四位,凸显了反腐败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腐败是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的“顽症”,是导致许多政党衰落乃至败亡的致命毒素。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所谓廉洁政治就是在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局面。干部清正就是干部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政府清廉就是政务公开、阳光透明,政治清明就是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满足、社会祥和、群众幸福。建设廉洁政治就要做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昀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字整理:张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