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园地

    认清经济形势 把握调控重点

    发布时间:2011-12-26 点击次数:
           汪同三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26日14版)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阐述了经济运行面临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明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任务。深入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宏观调控重点,对于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绩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首先,价格水平开始平稳回落,通货膨胀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美国长期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内新增信贷规模较大、新出现的成本上升推动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明显上涨。面对通货膨胀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把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颁笔滨)同比上涨幅度回落到4.2%,已经接近年初制定的4%左右的预期目标。其次,今年前叁个季度,我国骋顿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7%、9.5%和9.1%,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在世界大国经济中依然居于首位。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5%左右,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基本保持平稳,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宏观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第叁,在物价涨幅开始回落、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势头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内需外需构成等结构关系的平衡状况均有所改善。此外,我们在防范和控制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融资平台潜在风险方面也取得了成效,保障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综上,对2011年的总体经济形势可以做这样的判断: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有效实施,正在使经济增长逐步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应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审时度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归功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注意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保持短期经济增长与实现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
     
      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2011年世界经济饱受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以及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各方面对2012年世界经济普遍持比较悲观的态度,国际有影响的经济预测机构相继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国际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最终结局如何难以预料。人们的普遍共识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目前世界经济存在的问题,一是欧美各国财政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财政赤字上升,政府债务暴涨,政府财政紧缩压力加大;二是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特别是欧元状况脆弱,使得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雪上加霜;叁是世界经济景气下降,全球贸易量锐减,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好转,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保守的判断是,欧美经济即使不出现衰退,复苏也将是艰难而缓慢的,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处于低迷状态。国际市场萎缩导致我国近来出口增速明显下滑。欧美国家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会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的稳定性形成冲击。
     
      国内经济运行出现新情况新变化。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在物价方面,虽然最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不可掉以轻心。第一,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加强环保等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各种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欧美各国深陷财政金融困境,必然采取扩张性政策应对危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低估;第叁,我国虽然已经有效控制了流动性过快增加,但货币存量依然较大,形成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认真搞好物价调控,防止物价走势出现反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在经济增长方面,最需要关注的是自2010年末以来出现的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季度骋顿笔增长速度出现逐季减慢的趋势,特别是近几个月工业、出口、财政收入等增长速度都出现较明显减慢。增速回落,是外部因素和主动调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发酵,波及我国经济。其次,为了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多助推价格上涨,我们在2010年底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必然会使增长速度有所减慢。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但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应认识到,“保增长”,也就是使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居于重要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要使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从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因此,当前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一项重要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全力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外还应看到,目前在提高服务业比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推进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确保实现2012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政策组合
     
      防止物价涨幅反弹和防止经济增速下降幅度过大的双重目标,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此外,如何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如何解决部分中小公司经营困难问题,如何应对就业总量压力与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如何扭转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滞后的局面,以及如何防范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都是2012年需要面对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迭加在一起,使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保证实现明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政策组合,是解决“两难”问题的关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这一政策组合的优势,能够有效保证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在“两难”问题上取得突破。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因为2012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需可能进一步减弱,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长也可能放缓。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力度,继续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另外,2012年保持财政政策的基调不变,力度和重点做适当调整,有利于我们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稳定市场预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保持适度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由于经济增长会有所减缓、结构性减税力度继续加大等原因,明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而明年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出还需要继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需要通过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加以解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持重点,财政力量要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有保有压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在财政收入方面应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流动性不断扩张,同时目前国内货币存量仍然较大,为防止刚刚略有回落的物价涨幅再次反弹,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宜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多在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作用下,我国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归常态,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同时造成部分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资金紧张、经营困难。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货币供给总量的宏观调控不宜再紧。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兼顾控制通货膨胀、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叁重目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应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确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社会融资合理增长。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两个着力点。一方面,把握住调控政策的大方向,掌握好政策措施总体框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宏观政策的急速转向和过激调整导致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密切跟踪分析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变化,特别是可能致使潜在风险演变恶化的趋势性变化,加强预研、预判、预测,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及时采取必要应对措施进行微调,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努力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