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论园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2011-06-23 点击次数:
           2011年06月21日&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学习时报    李君如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的历史,提出、坚持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成果。这里,我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方面,谈一些最近的思考。
     
      制度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这几年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比较侧重于从思想理论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进展及其理论创新成果。这是正确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回答的,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的理论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仅仅研究思想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够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书斋中产生的一种纯学术的思想理论,而是一种融理论、运动和制度于一体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叁种形态,一是理论形态,二是实践形态,叁是制度形态。
     
      我们在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两次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找到的,中国独特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形态,主要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先后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
     
      显而易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这样的制度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政治制度
     
      无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极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一样,是基本符合中国国情的。
     
      我们注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过来的。今天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都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发展过来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制度也是在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的。这些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许多同志认为,今天我们经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起来,社会结构已经从单一的社会转变为多元的社会,原来的政治体制已经同这样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了,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变革原来的政治制度。但是考察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制度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治制度建立时中国的经济并非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当时的社会结构并非单一的社会,而是多元的社会,是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四大阶级的多元社会。事实上,我们这一套政治制度正是根据多元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建立起来的。
     
      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政治制度没有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我们也注意到,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先是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后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把多元的经济结构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样,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完全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了,这些政治制度的性质也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而言,可以说大幅度地扩大了人民民主。
     
      因为原来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其中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是专政的对象,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不复存在,“人民”已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除了极少数“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外,几乎所有人都成了当家作主的“人民”,人民民主的范围扩大了。但是,由于我们在经济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的纵向垂直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这一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还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最初发生的问题,是党政关系,这个问题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日益加剧。经过反右斗争,为了集中力量领导好经济社会建设,党中央决定实行“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紧接着发生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被弱化,出现了人民代表大会被说成是“橡皮图章”、人民政协被说成是“花瓶”和“空谈馆”等情况。
     
      因此,从历史上来考察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确实发生了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经济体制束缚了政治体制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建立在多元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到很多限制,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通过上述历史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两个重要的认识:一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同步推进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一样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去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而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用别的制度去取代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而是要按照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
     
      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不仅为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而且为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比如,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进一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要保障和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之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比如,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进一步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保障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在联系选民、立法和监督国家机器运行等方面发挥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
     
      比如,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进一步支持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挥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各个参政党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而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两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一个是加快推进党内民主;另一个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的两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也突出地强调了这两个问题。之所以要突出地强调这两个问题,首先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就必须先由党来带头,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完善党内选举方面、干部选拔和管理方面、言路畅通方面,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等方面,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使党在民主政治方面体现出党的先进性,这样才能由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其次是因为,在中国,政府是全能政府,权力很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一步步转变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已经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