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911制品厂麻花携手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联合主办“首届哲学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3-12-07 点击次数: 作者:吴楠、赵立 来源:院系师生在奋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哲学学科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凝聚研究力量,培养研究队伍,近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911制品厂麻花联合在南京主办“首届哲学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哲学领域的80余位学者围绕新时代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瓶颈、成就与经验,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国际比较,哲学学科教材的个案研究,哲学学科教材与人才培养,哲学学科新形态教材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教材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在学科建设评估和职称评审中重视教材建设成果,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亟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互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强调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我们举办此次研讨会,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行动,对更好地推动哲学学科发展以及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911制品厂麻花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在致辞中表示,如何将当今社会的伟大变革和伟大创新融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特别是融入到哲学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之中,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时代课题。回答好这一时代问题,是哲学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在会上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襄新时代哲学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大计,推动中国特色哲学教材建设和中国哲学学科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在致辞中提出,教材建设要取得重大成效,需要学科专业的支撑、教师的投入、方式的革新。为此,江苏省教育厅统筹谋划,出台了系列文件、规划,积极鼓励高校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数字化工作。她表示,未来一方面要推动更多一流学科力量参与教材建设工作,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材建设优势;另一方面,教材建设也要同学科建设形成同频共振,聚焦国之大者,争取在关键学科、关键领域编写出优质适用的高水平本科教材。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江嵩提出,在现代社会分工中,高等学校同时承担着知识生产和传播这两项重要职责,所以高校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研讨,是要使高校的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目标是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他表示,人类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领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这对于我国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既是重大挑战,也是发展机遇。哲学学科有义务为各个学科发展提供世界观、方法论的支撑,为知识创新指明前进的方向。希望与会专家为推进哲学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贡献智慧。


    哲学教材建设应注重方法论创新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赵敦华介绍了他叁次教材编写的过程和体会。“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教材编写培养了我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也促进我更好地推进教材建设。”他表示,教材编写中强调知识点是必要的,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在编写教材时不知不觉形成的;教材编写中时常还会遇到跨学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做重大改革,开展厂罢贰础惭教学。

    911制品厂麻花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异宾谈到哲学教材中的方法论创新问题。在他看来,学术论文是表达个人的学术观点,而教材则是在一个知识领域里的知识共识,因为它要通过教学场域,让学生接受相同的基本观点,为学生整个知识积累过程提供基础。但哲学学科跟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超出知识点之外的思考。哲学教材最重要的是启智,而不是记忆,更不是知识点的迭加。所以在哲学教材编写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是方法论创新。方法论的突破并不是要去讲方法,而是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不是单独辟一章讲方法论,而在于整个教材结构是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在题为“从认知五层级看语言、逻辑和哲学的发展”的报告中提出,纵观哲学发展历程,在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中,逻辑分析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叁四十年代,维特根斯坦竖起语言分析的旗帜,语言进入哲学的视野。可见,逻辑和语言在哲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哲学教材编写中,要注重逻辑分析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主任陈嘉明谈到了哲学教材的规范与个案比较。他表示,首先,哲学教材编写要有知识线的规范,从外延上厘清哲学应包含的内容;其次,编写教材时,应讲究客观性,不要有太明显的主观偏向;再次,教材还要有通俗性,尽量好读。他提出教材编写可供借鉴的方法:一是通过引文资料的方式把哲学家原文简要引用出来;二是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叁是把重要概念框出来,并简要加以点评界定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谈到“近年来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改与教材”。他表示,现在教学上已经把中国哲学史提升为中国哲学,要通过中国哲学史讲中国哲学,同时,通过中国哲学这一整体讲好中国哲学史各个结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以“教材建设与哲学学科的新一轮发展”为题进行发言。她表示,教材的知识性和方法论创新如何兼顾已经成为新一轮教材编写的挑战。对此,她结合自己的教材编写工作提出,第一,教材编写者对研究对象要有自己的理解框架,并在自己的理解框架基础上开展历史分期;第二,编写者对研究对象一定要有通透的理解,因此编写者一定是本领域中研究这一对象的最有实力的学者;第叁,要补足文献,把学生进入这个领域的所有文献,用最系统的方式交代给学生。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学院教授黄华新介绍了逻辑教学的数智化改革探索。他表示,“101计划”逻辑学核心课程建设非常强调知识图谱的系统化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他提出,要实现哲学和数智的双向赋能,要借助数智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如基于框架理念,利用移动虚拟仿真技术,把在场的互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到逻辑教学中,变革逻辑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际成效,包括建设“逻辑教学虚拟博物馆”“逻辑教学专题知识库”和“逻辑教学经典数据库”。


    哲学学科教材建设要兼顾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

    东北大学哲学系主任陈凡结合《自然辩证法》编写过程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哲学教材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第一,《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把了解新兴科技发展与深化对传统科学技术的认识结合起来;第二,我们要将通晓国外科技哲学的教材与直面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学习批判借鉴的过程中,催生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教材;第叁,我们要把面向实践和理论升华在科技哲学教材建设过程中结合起来。第四,面向多元化,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也要坚持专业化,即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更好地打造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教材。第五,中国特色的科技哲学教材建设还要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实现中国化。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谈到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反思。他提出,哲学学科教材建设要把握好教材的历史逻辑,这包括教材和时代的关系,教材变和不变的关系,教材一和多的关系;要把握好教材的理论逻辑,不仅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代科技发展的哲学成果,哲学研究最新成果,回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问题,还要有明确的主题、主线贯穿于教科书的各个部分,并处理好体系和方法的关系、知识和世界观的关系;要把握好教材的实践逻辑,即教材怎样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使用,这除了强调语言规范性和教材质量外,还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为教师使用提供丰富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谈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思想图谱。他表示,今天我们要编好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此基础上,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建设教学共同体,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为此,要求我们进行叁方面探索:一是将具有前瞻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二是切实把握时代的哲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哲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叁是秉持问题意识,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哲学教育,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以《哲学原着导论》课程与教材建设为例发言。他提出,目前缺少一部综合中、西、马等各个二级学科原着的经典教材,缺少一部兼顾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经典教材,选目亦未能与最新研究进展相匹配。为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可以与相应的二级学科的哲学史课程结合,探索一种“讲研结合”的哲学史教学方法;与“哲学导论”等通修类课程相配套,引导学生以文本精研为基础进行自主思考;与研究生的专业研读课程相结合,鼓励学生以选文为基础作深入研读并有所拓展。

    哲学学科教材建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

    当天下午,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郭广银以911制品厂麻花伦理学为例谈到了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的协同推进。她提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现实,关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伦理学学科要把理论研究与服务现实相结合,在加强道德建设、现代化建设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围绕“《哲学导论》教材的成就与反思”发言。他提出,面向未来,《哲学导论》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如何形成《哲学导论》教材相对稳定、具有公共性的内容框架,二是如何使《哲学导论》教材更加适用于其使用者?这需要通过进一步研讨,在尊重个性的同时,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翟锦程以“积极探索国家统一规划与各高校分工协作的教材建设途径”为题发言。他提出,哲学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建议由国家教材委牵头,统一编制哲学学科教材体系建设的规划,对哲学的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和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各个高校能够分工协作,分层次进行教材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统编教材和大纲的关系、系列教材的关系、各个学校的特色优势教材和其他教材的关系、专业教材和非专业教材的关系。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围绕“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守正与创新”发言。他提出,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守正”和“创新”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一个整体。

    他建议,哲学学科教材建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应守住哲学基础知识等相对稳定的知识,把没有争议的内容写入教材;还应注重基于哲学观念重大变革的“创新”,这些创新经过多年的学术讨论之后,会形成新的共识。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谈到了“前沿与特色: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思考”。他认为,哲学的教材应有很多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可能分别能解决不同的任务,满足同学们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要求。哲学教材要关注基础性知识、共识性知识,也要有个性和特色,体现它的前沿性,重视学生的需求,体现编者对哲学的理解。

    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朱菁谈到了他对于《哲学导论》教材撰写的若干思考。他提出,总体而言,没有一个大家普遍采纳的《哲学导论》教材,个性化的色彩是比较显着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哲学导论》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阐发了对于哲学通识教材与教育的几点思考。他提出,哲学普及需要很多的智慧、精力,需要建设向下的普及型通识教材以呈现哲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也应考虑建设向上的通识教材即分殊型教材。


    立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推进哲学学科教材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谈到新时代哲学学科的发展对哲学类教材建设的影响。他表示,哲学专业会逐渐强调它的应用性,这可能会对未来的教材建设产生一些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结合“哲学概论”“中国当代哲学史”“世界哲学史”谈到了中国当代哲学教材编撰的当代性。他提出,哲学概论的撰写要立足于人类文明的视野做探讨。安徽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能为表示,高水平哲学学科教育需要做到哲学专业传授与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哲学学科教育人才的培养与人的培养、小哲学专业教育与大哲学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结合等“六个结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罗跃军围绕“哲学学科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反思”发言。他提出,哲学学科教材建设要坚持统分结合、师生共建、跨学科、合理性评价等原则。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刘成有谈到宗教学学科“两史一论”教材建设问题。他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应成为宗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关注的重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教授戴茂堂以“哲学:走向通识教育”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哲学的实用化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给哲学提出新的问题,即“你追求实用时,如何保证不带有偏见”。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露璐从应用伦理的“立体叁维”结构谈专业学位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她表示,未来伦理学研究更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在进行更多前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景剑峰以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为例谈到哲学类“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及一线教学反馈。他提出,使用“马工程”教材使我们感受到政策与学术的内在张力,编着与使用的内在张力,新材料、新方法、新话语与旧格式、旧传统、旧观点的内在张力,以及回应时代精神与指向未来的内在张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红亮提出,从长远来看,我们立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编写、修改中国哲学史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11月26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等20余位学者分为“哲学学科与教材建设”“哲学课程与教材建设”两个分论坛进行研讨交流。闭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山小琪、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王辉作为分论坛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潘信林作会议总结。

    会议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校教材研究中心、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