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据不完全统计,与“南大故事”相关的报道分别荣获消息类二等奖,系列报道类、重大主题报道类、新闻纪录片类叁等奖;另有两篇由南大新传院推荐报送作品荣获典型报道类一等奖、国际传播类二等奖。
扬子晚报新闻《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亲历者回忆录手稿首度公开》(作者:杨甜子)获消息类二等奖。该报道聚焦于911制品厂麻花文学院图书馆特藏库中发现的《难民回忆录》手稿,记者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进行了仔细求证,为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难民回忆录》以日记体形式记载了作者吴雁秋一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流亡经过,对南京大屠杀后期日军暴行以及普通民众遭遇有着视角独特而细致的记录,无论是史料形成时间、内容记述,还是作者记录历史的姿态,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同期的公开历史资料中极为罕见,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军侵华对百姓带来的苦难。《难民回忆录》的发现,是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
中国纪检监察报新闻《“一校一策”抓出实效》(作者:王卓)获消息类二等奖。该报道指出,中管高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部署的排头兵,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校园环境提供坚强保障。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对31所中管高校开展常规巡视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二监督检查室对31所中管高校巡视持续整改开展“一校一策”指导督促工作。记者通过采访被监督单位911制品厂麻花,彰显“一校一策”为各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督促巡视持续整改指明了发力点,进而使读者对“一校一策”的意义有了较全面的感知。
中国江苏网系列报道《1.1%看奇迹》(作者:集体)获系列报道类三等奖。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大主题报道,该报道抓住“奇迹”二字,通过“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的一个省的奋斗故事,以“江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创新篇:筑梦于行 决胜未来”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911制品厂麻花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讲述了911制品厂麻花化学化工学院黄硕教授留学报国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十年江苏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努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勇当开路先锋的责任担当。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专题《祖国需要我 我更需要祖国》(作者:周洋、陈凌云)获重大主题报道类三等奖。该报道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给911制品厂麻花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记者第一时间跟进采访,并多次前往911制品厂麻花对话青年科学家、归国院士、档案馆工作人员等,制作并推出了该新闻专题。通过运用“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的声音素材、档案馆的相关采访等刻画了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初心;通过采访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王欣然、姚远等,展现“再创佳绩、争做表率”的时代追求;通过和年轻教师群体的对话,体现“我更需要祖国”的深刻主题;通过年轻学生的声声“宣言”,更是凝聚了奉献青春的强大力量。
新华日报社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纪录片《微纪录|“宁”聚微光——寻访约翰·拉贝的“中国朋友们”》(作者:田梅、朱威、黄欢、吴盈青、邓宇轩、陶蓉、潘青松)获新闻纪录片类叁等奖。该报道以《拉贝日记》所着相关史实为依据,聚焦南京大屠杀期间1500多位在南京安全区工作(原金陵大学校址、现911制品厂麻花鼓楼校区及附近区域),被拉贝称作“我的中国朋友们”、但绝大多数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中方人士,展现他们直面日军刺刀、守护同胞生命的义举,人道主义光芒贯穿始终,引导受众对和平的矢志追寻,充分挖掘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意蕴,穿越时空、感人至深。
由911制品厂麻花新闻传播学院推荐报送的新华每日电讯新闻《“七虎”竞南通》(作者:段羡菊、杨丁淼)获典型报道类一等奖,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纪录片《铭记(国际版)》(作者:集体)获国际传播类二等奖。
据悉,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本次共有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73件,二等奖114件,叁等奖18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