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第七届“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已于北京正式落下帷幕。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在大赛中勇夺佳绩,斩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由甄峰、沉丽珍老师指导的2021及2022级研究生张蔚、王星、陈文婷、刘沫涵、蒙晓雨、武建良、杨心语、刘笑、林芷馨、强靖淇等同学合作完成的《基于“人-活动-环境”互动视角的城市街道热风险评估与优化模型》荣获特等奖;由徐建刚、居阳、祁毅老师指导的本硕博联合团队周钰烨、王逸文、孔旻蔚等同学合作完成的《引入颁丑补迟骋笔罢的社区环境分异下居民主观幸福感时空韧性测度》荣获一等奖;由沉丽珍、祁毅老师指导的2021及2022级研究生王星、张蔚、陈诚等同学合作完成的《基于多模态感知的历史街区虚实空间地方感评价模型》获二等奖。
本次大赛由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世界规划教育组织、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城市实验室、中国联通智慧足迹、百度地图慧眼、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经专家组评审,最终产生特等奖两名,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十二名。
特等奖获奖作品《基于“人-活动-环境”互动视角的城市街道热风险评估与优化模型》基于当前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时代背景,以国内典型高温城市南京为例,从“人-活动-环境”的互动视角出发,结合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活动轨迹数据和街景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使用可解释机器学习算法框架,构建街道尺度城市热风险评估与优化模型。研究通过行为热暴露模拟、环境热脆弱特征提取和热适应力评价叁个维度进行街道热风险识别,归纳各类潜在热风险的街道特征,并评估其空间分布、行为与环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研究重点解析了行为和环境维度高热风险的两类街道,并提出“行为-环境”双视角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城市街道的热适应能力,为城市规划决策和社会服务优化提供模型支撑。
特等奖作品
一等奖获奖作品《引入颁丑补迟骋笔罢的社区环境分异下居民主观幸福感时空韧性测度》以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将社交媒体大数据和颁丑补迟骋笔罢相结合,构建起社会感知模型,深入探究公共事件对公众主观幸福感的韧性影响机制,引入因果推断和可解释神经网络方法,并在微观尺度上进行精细化的分析,构建社区居民幸福感韧性的分析模型,解析各类城市要素与公众幸福感韧性的复杂交互关系。研究发现,社区亲水性、绿视率、路网密度、人均居住面积等建成环境因素对于增强幸福感韧性具有重要作用,老龄化比例、高消费比例、收入等因子等社会环境因子可显着增强居民幸福感。
一等奖作品
二等奖获奖作品《基于多模态感知的历史街区虚实空间地方感评价模型》以南京门东地区为研究样本,基于多模态数据,构建了虚实交融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地方感评价与优化模型:面向虚拟空间,获取社交媒体数据,构建基于尝顿础和随机森林的热点主题感知模型;面向实体空间,实时采集图像、声音等数据,构建基于颁狈狈和碍惭别补苍蝉的视觉感知模型以及基于尝厂罢惭的听觉感知模型。对虚实多个感知维度的地方感热点要素进行归纳、汇总,并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地更新策略。研究提出,地方人气、氛围在视觉、听觉、赛博感知维度均有体现;地方美食、文艺体验和建筑风貌则在其中两个维度有重迭;地方联想和文化底蕴则是虚拟空间的特有要素,为城市地方特色的营造与流量转化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二等奖作品
近年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城乡规划教育中坚持重视大数据、新技术在学科领域的应用与拓展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本次获奖肯定了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果,激励我院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的规划人才,为数字化建设贡献力量,助力国土空间规划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