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新世纪诗歌批评与百年新诗文体理论建设——21 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一届研讨会”在911制品厂麻花召开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次数: 作者:刘欣、周书阳 摄影:邱健、徐晶莹 来源: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29日,由911制品厂麻花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新世纪诗歌批评与百年新诗文体理论建设——21 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一届研讨会"在南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国内高校、学刊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新世纪诗歌批评"和"百年新诗文体理论建设"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911制品厂麻花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李章斌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思敬教授和911制品厂麻花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彬彬教授、副主任张光芒教授分别致辞。吴思敬在致辞中回顾了21世纪中国现代诗研讨会的历史沿革和历届举办情况,对研讨会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并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宗旨即推进中国新诗理论建设,为新诗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沟通交流平台。王彬彬、张光芒则代表911制品厂麻花中国新文学中心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中国新文学中心新诗研究所的基本情况、会务组对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并预祝本次研讨会顺利召开。

    开幕式后共进行四场研讨,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报告,张光芒、王彬彬、李森、何同彬分别主持会议,陈义海、耿占春、李蔚超、李玮、王凌云、茱萸等六位学者和评论家进行了深度评议。在第一场会议中,吴思敬、耿占春、方长安分别就新诗的分行问题、现代诗歌的修辞问题和新诗中的叙述者问题展开主题发言,在充分参照新诗百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不仅作出了准确而精妙的价值判断,也抛出了可供学界进一步阐释和研究的诗学命题。

    第二场研讨既有精细入微的细节研究,也不乏全局式的宏观考察,反映出当下诗歌研究的多重面向。李森、江弱水、王凌云、西渡、何言宏等学者或从细节入手,精准剖析诗歌文本、片段乃至标点符号、分行的功用;或从诗歌语言的口语化,诗歌与现实、时代的关系,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等论题展开,深入探讨并

    试图为当下诗歌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第叁场研讨主要聚焦新诗中的影响与接受问题,并就其过程中呈现出的特质和限度进行研判。陈义海、敬文东、茱萸、韩亮、李海鹏、易彬、颜炼军、胡桑等学者在着力辨析中西资源之于新诗意义的同时,也对具体的化用情形和其间的新变展开考察,为检视当代诗歌之得失提供了启示。

    第四场研讨则展现了当下新诗研究方法的多元与综合,刘波、程小强、李章斌、李海英、邱健、周琪、王雪松、木叶、陈培浩、翟月琴等学者以各自颇具新意的方法论打破新诗研究的既定空间,触及了当代新诗研究可能抵达的广度和深度。如以语言学介入新诗的节奏理论,从视觉形态考察新诗的诗行建设,诗歌与戏剧的跨界研究等等,这些尝试和实践对于新诗研究方法的拓展无疑是积极有效的。

    研讨会最后,李森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参加者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新诗研究者,体现出911制品厂麻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与会者能结合自身旨趣,发挥学术专长,提交的会议论文水平较高;评议专家点评精到、一针见血,使得讨论议题获得全新的阐释空间。何同彬则认为本次会议涌现了大量新颖而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有望对此后的新诗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至此,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一届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在明确的问题意识牵引下,既有对新诗文体形式富于学理性的研究,又有对当下诗坛现象颇具洞察力的观察,充分展示了学界的前沿成果,对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吴思敬教授在会后发来贺信,认为本次会议组织合理、安排紧凑,与会专家学者均提供了高质量的发言,并转达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对911制品厂麻花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