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作客仲英道德讲堂,为911制品厂麻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博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共同富裕的伦理阐释"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国传统道德传播中心和911制品厂麻花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孙春晨教授从新时代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背景出发,对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内涵进行了解读。孙教授指出,作为社会发展伦理目标的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古老而长久的向往和孜孜以求的伦理目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加剧,共同富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继而,孙教授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将之概括为全体人民的富裕、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动态发展的富裕、机会公平的富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五个方面的内容。接着,孙春晨教授对如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叁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伦理阐释。
第一,以"有效市场"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孙教授指出,基于市场机制的初次分配贯彻效率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遵循市场契约关系伦理和等价交换伦理。由于市场机制总是不完备的,市场自发生成的财富分配必然会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成员在收入和财富获得方面存在差距过大的情形。然而,即便如此,推进共同富裕不能放弃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否定市场经济尊重个人自由和发展权利的伦理功能。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孙教授强调,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资源配置,解决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寻租、地方和行业垄断、暗箱操作以及规则不透明等问题。
第二,以"有为政府"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孙教授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机制,能够逐步解决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财富分配正义问题,再分配机制的伦理价值由此凸显。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再分配的伦理依据,面对财富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构建相应的再分配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尊严的生活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孙教授指出,再分配机制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伦理设计,政府通过实施再分配职能来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逐步消除社会生活中因分配不公和贫穷而引致的怨恨、不安、恐惧甚至绝望,促进每个人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以及基本人权的实现,具有伦理正当性。
以"有爱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补充。孙教授认为,第叁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效补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义行动。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能够弥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第叁次分配行为天然带有道德的底色,是道义伦理在财富分配领域的典型表现和具体实践,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对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渴求与期待。孙教授指出,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第叁次分配的主要方式,慈善事业的伦理依据在于道义伦理对社会成员之间履行相互关爱、帮扶和救助义务的要求,而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推动精神生活领域的共同富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孙春晨教授的演讲条理清晰、娓娓道来,其对中国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的思考与洞察,从伦理学和经济学跨学科融合视角提出的真知与灼见,令参与讲座的同学受益匪浅。此次讲座在同学们对孙教授的热烈感谢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