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上,我校的青年教师、学衡研究院与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于京东博士荣获一等奖,并且作为征文作者的代表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2020年1-12月,《探索与争鸣》开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征文对象为198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在读学生。最终在925篇来稿中评选出一等奖 1 篇,二等奖 3 篇,三等奖 8篇和提名奖12篇。
于京东博士的参赛论文《“边界”的诞生:制图技术、领土空间与兴起中的国家主权》从制图术这一看似无足轻重的技术入手,考察了17-18世纪法国的制图术发展与领土争端、政治局势的关系。文章从小处入手,层层递进,最终解释了一个时代政治外交局势的定型方式。评审委员会认为,文章体现出了作者对相关的法语材料非常熟练,引证广泛,在材料的叙述说明中理论性结论自然托出,体现出了很高的学术表达技巧。在写作上,陈述语言流畅准确,逻辑线索清晰,没有任何论证上的拖沓犹豫,表现出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准。
在颁奖大会上,政府管理学院孔繁斌院长、学衡研究院李恭忠教授、政治学系王海洲教授一同为于京东博士在线颁奖。在随后的致辞中,于京东博士首先感谢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为支持青年学人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年轻学子构筑了健康、长远的学术成长机制,也呼应了建党百年、薪火相传的伟大主题。技术进步是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文明形态。他此次参赛论文的写作初衷是“在技术的时代向历史致敬”,通过考察“技术与人”的历史,重新思考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的文明变迁。从历史上看,17-18世纪的一系列事件与现象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但又超越了知识生产的领域,演化成为各种政治、社会与全球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依旧具有穿透时代的影响力,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