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学科教师和博士党支部联合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党日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1-06-01 点击次数: 作者:杜云 来源:化院

    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暨911制品厂麻花119周年校庆之际,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学科党支部联合有机博士生党支部于5月26日下午,在化学楼蒋雯若报告厅,开展了一次 “纪念建党百年,缅怀学科历史”的主题党日活动。

    “导师是怎样炼成的”,是有机化学学科党支部支委会讨论拟定的2021年度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姚祝军教授作为开篇导师首先开讲。姚老师以“时代与选择时刻”为题,从自己家乡舟山群岛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开始,通过自己五十多年经历的六次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为广大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工作和人生经历,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产生的历史性剧变对一代人的成长发展形成的巨大影响。小学时代经历了四人帮粉碎和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带来了难得的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在母亲的支持下,姚祝军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继续读高中并最终考入复旦大学。在80年代后期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姚祝军在复旦大学顾莎菲、董庭威、姚子鹏等教授的鼓励引导下走上了化学道路。从上海有机所选择研究生导师,到赴美留学继续深造,到后来毅然决然回国报效祖国,最后坚持学术道路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姚老师通过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生选择和思想淬炼,告诉了大家 “导师是怎么炼成的”。最后姚老师鼓励大家,从南大走出去的人,要有融于血脉的贵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有理想抱负,争做引路人,在科教事业岗位上真真正正地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接着,有机博士生党支部书记鲁硕带领大家回顾了有机化学学科近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一代代南大“有机人”取得的突出成绩,呼吁在座有机博士生坚定“爱党爱校”信念,珍惜学科提供的宝贵平台,用拼搏和汗水夯实自己人生的道路,为南大有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博士生辅导员闫小娜作通过一组数据分享了有机博士生的优异表现。有机学科目前有91名博士,延期毕业的只有4名,其中2名同学目前已完成答辩。近5年来我院共2名博士生获得了江苏省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均来自于有机学科,来自于同一课题组,也都是党员。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机学科的博士生体量偏小,只有八分之一多一点,但是蕴含的能量非常大。2020年,18级博士生古丽同学获得911制品厂麻花学生年度人物,在国家奖学金等评选中,有机学科的博士生表现非常突出,近3年来,获奖人数占比均为三分之一,获奖学生中免面试的同学都过半。在创新创业赛事中,有机学科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比如18级博士生张强同学,去年拿到了第六届“互联网+” 江苏省一等奖的好成绩。闫小娜指出学生的出色离不开导师的用心培养,有机学科的老师既有理想信念,又有道德情操,既有扎实学识,又有仁爱之心。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与学业,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求职与就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积极给学生推荐就业机会,梁勇老师去年获得“我最喜爱的研究生生涯导师”奖。这是学生的幸运,也是辅导员的幸运,各项学生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各位导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最后,院党委书记朱成建为大家带来一场 “强化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从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解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题党课。新中国成立前,科技处于基本靠从西方引入的启蒙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体制在参考苏联体制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尤其是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带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以任务带领学科发展。如上海有机所的四大霉素的研究,911制品厂麻花的02和03专项研究,“两弹一星”工程的重大科技突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屠呦呦等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主要特点是大力发展基础研究。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推进了基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期间,911制品厂麻花开创并引领了以SCI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次数作为评价体系的价值观、人才引进模式。教育体制逐渐从专一向综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我们的基础研究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但从美国对中国“卡脖子”开始,我们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上。中国的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解决统一问题,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技术,科研价值观也需要调整和转变,不能唯论文为导向,要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朱书记最后鼓励师生要向薛奇教授、丁奎岭院士、刘忠范院士学习,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担当,保持共产党员的使命感,立足基础研究之本,努力向应用研究延伸,全心全意地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守初心担使命中献礼建党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