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911制品厂麻花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政府参事,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小跃做客911制品厂麻花仲英道德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从王阳明心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徐小跃教授指出,王阳明思想之所以在当今成为中国文化热的首推,原因在于这一思想和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契合性。王阳明思想所回应的正是心性的问题,“为己之学”不存,“为人之学”盛行。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思想并非王阳明独创,而是传承古圣先贤思想而来。王阳明的贡献在于,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这一优良道统重新捡拾,继承并传播,其主要思想汇编在《传习录》一书中。
徐小跃教授引用“圣人之学,心学也”强调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心学,并就“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个命题展开详述。徐小跃教授首先引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和“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三句话解释三个命题的出处,再次强调王阳明思想皆承圣人之道、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而来。进而,徐小跃教授指出上述三个命题的立言宗旨在于将心与理结合,并点出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心即理”与“知行合一”是相统一的关系,“致良知”则是前者的结果。最后,徐小跃教授具体阐述了三个命题的内涵。“心即理”的衍生命题有“心外无理”、“心外无意” 、“心外无事” 、“心外无物”。此处的“心”指主观意识,有正面与反面之分,意为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理,好心便是当理,邪心便是歪理。而对于“心外无物”这一概念,徐小跃教授引用王阳明看花这一典型事例说明心与外物感应的关系。“知行合一”的含义在于“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知”指的是思想,念头的产生即是行动,知行合一不是知与行的结合,而是知即行,行即知,主要集中于心性而非实践层面。“致良知”则是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意义的概念,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一切按良心办事。主要有致人伦和尽性成物两个方面的思想。
&苍产蝉辫;理清叁个命题后,徐小跃教授提出本次讲座的第二个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徐小跃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有两条治世道路,第一条道路是“集物穷义”,集中观察外物的过程中概括抽象出其规律和本质,以周易、程朱理学为代表,并以《周易·系辞传》的论述“观物者包牺氏之观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点明其天人相类的思想。第二条道路是“内心以求理”,从内在的理推演到社会人伦、社会国家之中,以思孟、王阳明为代表。徐小跃教授进一步指出,以上两种道路均无法发展出西方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因为中国思维方式重“良心”,西方重“良脑”,中国的“思德”需要的是德性的知觉感悟,西方的“思思”需要的是理性的逻辑推演。中国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和优势在于重心性、重人文、重人生和重人民,这与西方的纯粹逻辑推演、演绎式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最后,徐小跃教授呼吁新时代的学者当从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和继承中国已有的思维方式优势两方面出发,取长补短,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徐小跃教授全程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激情澎湃的演讲深深感染了在座每一位同学;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现场气氛活跃,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