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徐嘉教授畅谈礼乐的伦理精神

    发布时间:2020-11-25 点击次数: 作者:沉亦珠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月20日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伦理学会秘书长徐嘉作客仲英道德讲堂,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礼乐的伦理精神”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徐嘉教授从文明与文化之区别的角度切入,指出古中国的文明特征是礼乐文明,而礼乐文明中所体现的人伦原则、价值追求与精神指向,就是礼乐的伦理精神。徐嘉教授通过对礼乐文明、“乐”与儒的渊源和礼乐的人文意义叁个方面的具体讲述,将礼乐文明的起源与价值娓娓道来。

    徐嘉教授首先阐述了礼乐文明这一主题。徐嘉教授从“礼”与“乐”的字形演变过程及其含义讲起,指出“礼”字的演变从最初的“二玉成盘”形到带有“示”字偏旁的“礼”,都体现了礼的两层含义:一是礼器,一种尊重死者的随葬品;二是礼仪,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和仪节。这二者的结合就是古代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对于这种祭祀活动背后意义的探究,就形成了对礼的解释,即礼义的概念。进而是对“乐”字的解读。“乐”字的繁体形式“乐”依然保留了其原初的含义,而简体字则丧失了字形的本意。“乐”最初指鼓与鞞放置在架子上。徐嘉教授强调,礼乐二字的含义在原始社会是合一的,同时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指祭祀活动中的一整套规则,只是在某一时刻礼和乐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此时就形成了礼乐的文明形态。

    徐嘉教授还谈到了“乐”的具体内涵与多种功能。原始社会,“乐”的含义是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指出“乐”是一个从人心感于外物,有感而发产生声,声有了节奏形成音,音配合以舞蹈形成乐的过程。而对于“乐”的功能,则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出教化、感动的功能。他引用《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强调音是自然形成的民心与民声,不同的音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状况。只有节奏和谐、纯正感人的音,合以道的音才是乐,所谓“德音之为乐”。

    徐嘉教授从王国维的“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谈到了古代的礼乐之治。《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商时期政治以神秘力量为主导,周朝则是人的理智决定一切。周朝“尊礼尚施”思想的变化,正是礼乐文明产生的起点,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两千多年的文明走向。徐嘉教授总结出礼乐文明的五个特征:第一,礼乐是国家典章与社会秩序;第二,礼乐是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第叁,礼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第四,礼乐是人的特征,人能有礼,然后有别于禽兽;第五,礼乐是文明的标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此外,徐嘉教授还探讨了“乐”与“儒”的渊源问题,论述了礼乐的人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