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开讲 ——景海峰教授谈《中庸》与儒家的终极关怀

    发布时间:2020-11-01 点击次数: 作者:张奕涵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0月29日下午,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作客仲英道德讲堂,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中庸》与儒家的终极关怀”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景海峰教授指出,《中庸》讲“天人合一”,赋予天的世界道德化意象,使之成为境界性的形而上实体;同时,庸众的日常生活也因为至诚无息的“天”作为其存在的形而上的根据,而变得熠熠生辉、意义非凡。《中庸》将“诚”投射于天,使天拟人化;然后作为形而上普遍存有的天之意义又反诸于人自身,加强了“诚”的厚度,使之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一“诚”的意义,自由穿梭在天与人之间,使天人关系的各个层面和相关问题都得到融会贯通的解释。

    《中庸》何以为“诚”的哲学?景海峰教授对此展开了哲学阐释。他指出,“诚”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一个枢纽性概念。人存活于世间,与周身环境、自然万物产生一定的交互关系,这就是“至诚”。《中庸》中“至诚”包含了“至诚尽信”、“至诚能化”、“至诚如神”和“至诚无息”四个维度。具体而言,要从对天地的理解出发,发挥人能,并在体悟“致曲”中感受到世界与人生的不平常,以至诚起化。“至诚”精神涵盖范围至广,包含了天地万化,生生不息的状态。

    景海峰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庸》之“中”。他引用《易传》解读“中庸”二字,点明“中”是“天地人叁才之道”及“大中至正”。具体而言,即为空间意义上的“居中”位置和人格典范上的“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则点明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和生命历程中始终维持平和中正的“中庸”境界的困难。“中庸”是对自然节律和人生把握的一种最佳的状态,并且儒家对“中”的解读强调一种动态性。景教授从两层意义上深化了“中”的动态意义。一是“中和”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强调情感流露上的表现,是谓“致中和”。另一个是“时中”的概念,《中庸》中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的“中庸”就是时中。景教授引用《孟子·万章下》里的典故指出,“圣之时者”就是儒者的最高理想。儒家思想历经千年,与时俱进,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就是所谓的“时”,就是“时中”,这也是儒家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丰富,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的原因。

    景海峰教授进而讨论了“儒家的宗教性”问题。他认为,《中庸》将“诚”与“天”联系在一起,并对知识的意义给予高度肯定,“至诚”、“致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展开的过程。《中庸》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人”文化的转折,它将道德理想、人格境界等与宇宙自然融合,从而赋予天以人的文化色彩,将原始宗教意味的“天命”转换成天人合一的“天”。儒学历久弥新、以不变应万变的主题就是人,即塑造大写的“人”,如何造就有益于社会群体的人格,这是儒学发展的根本点。从哲学诠释的观点看,儒学系统是一个不断扩展和丰富化的过程,在无限的视域融合变化中,它的问题域永远是敞开的,效果历史的生成也是无疆界的,任何具体性都可以在思想诠释之中呈现并得到说明。儒学需要这种整体性的脉络式的理解,只有在精神科学的视域之下,才能很好地把握其意义,当代价值的阐发也离不开这一诠释学的立场。

    景海峰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饱含对人生的洞察与诠释、对儒学经典的真知与灼见,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大家积极参与,形成了思想火花的碰撞。最后,此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