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历史学院] 闵凡祥老师开设专题讲座支持抗疫工作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次数: 作者:历史学院

    4月1日下午,在窜辞辞尘云视频会议室,历史学院研究生会邀请本院世界史副教授、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任闵凡祥老师,开设了题为“‘洗手抗疫’观念与实践的历史发生学叙事”的讲座,吸引了诸多研究生乃至本科学子前来聆听。讲座由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教授、副院长梁晨老师主持。

    闵老师结合最近的疫情时事,以几个防治新冠肺炎的宣传片为引开始讲座。他指出在现代社会,“洗手”是一种能够保持卫生清洁、防止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无论对于医护工作者还是普通民众,这都是基本常识。然而在历史上,人们逐渐认识到洗手与病菌传播有联系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

    闵老师大致介绍了19世纪早期欧洲外科的发展情况。他说,19世纪中叶盛行一种名为“产褥热”的疾病,致使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很高。匈牙利的犹太医师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经过研究认为,这种疾病由一种“死尸微粒”引发,很多男性医师同时承担解剖尸体的工作,但他们在帮助孕妇生产之前并不会清洁手部,这种疾病得以在院内传播。塞麦尔维斯随即要求医生触碰死尸后必须用氯水洗手,并彻底清洁病人使用过的床单、导管、器械等,“产褥热”的发病率因此显著降低。但这种在当时看来天马行空的观点受到了主流医学界的抵制与打压。讽刺地是,他最终也是死于这种“产褥热”。

    令人欣慰的是,医学史还是给予了这位不幸的医学先驱者应有的地位。随后,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英国的李斯特(Joseph Lister)、德国的科赫(Robert Koch)都对塞麦尔维斯的理论有所发展,在微生物、外科消毒等方面颇有建树。

    再次回顾塞麦尔维斯的遭遇,闵老师对这位“感染控制之父”(Father of Infection Control)、“母亲救星”(Savior of Mothers)当初遭到的抵制做出分析。其实不仅是医学认识的局限,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传统观念、医院的经济投入、学术规范的建立乃至塞麦尔维斯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阻止医生们认同“洗手”的观念,“洗手防疫”的实践更是因此推迟了至少几十年时间。

    闵凡祥老师长期从事医疗社会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他认为,历史学研究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热点话题,有时这是一件危险的事,但这并不表示我们需要拒绝现实关怀。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生活、家国命运、人类社会发展,人们应当如何面对它们的威胁,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借鉴。

    聆听讲座的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多,认为闵老师的讲座既是对听众们学术知识的延伸扩展,也是疫情余波中一次严谨的科普教育。从“洗手防疫”的源头开始,大家跟着老师的话语回溯时间,从这个看似微小的行为中看见医学实践和社会观念的变革与发展。(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