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按照教育部、江苏省及学校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延迟开学的影响,哲学系制定了本科生春季学期教学工作方案。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哲学系开设的专业课程实现了100%线上授课,切实做到了老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
夯实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课程按时保质上线
面对在线授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哲学系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各类在线教学培训,实现了春季课程任课教师全覆盖。先接受培训的老师如殷曼楟、韩玉胜等,也纷纷通过撰写建课攻略、录制视频指南等方式,积极帮助其他老师了解和掌握线上教学方法。老师们结合学校的指导意见和课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了“直播+教学立方”、“录播+教学立方”、厂笔翱颁等授课方式。在院系和老师们的积极努力之下,哲学系在春季学期面向人文大类开设的平台课程和面向哲学系开设的专业课程实现了100%线上授课。
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切实做到线上线下同质等效
哲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强化课堂的深度互动,这就要求老师们对课前、课中、课后这叁个环节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人文大类平台课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顿新国老师这学期给人文大类学生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顿老师认为,教师们进行在线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丰富在线课程的教学手段和交流互动方式。为了对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评估,顿老师通过该平台的课堂小测发布测试题,既能根据评估结果了解同学们的逻辑基础,同时又能够根据同学们的逻辑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相较于线下授课,在线课堂交流的迅捷性和同学们的高参与度,都切实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
专业核心课之——《欧洲哲学史(下)》。张荣老师这学期开设了专业核心课程《欧洲哲学史(下)》,这是一门4学分的课程。为了熟练掌握在线授课的技巧,提升教学效果,张老师在接到学校下发的开展在线授课的通知之后,便立即着手开始了在线授课技能的学习。在对各种授课方式进行充分比较之后,他选择了“窜翱翱惭直播+教学立方”的授课方式。张老师充分利用在线平台,通过布置课前阅读与思考题、设置课堂交流与讨论等环节,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要求。在开展了两次线上教学之后,同学们的签到率达到100%,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专业核心课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周嘉昕老师本学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周老师采取了一种更加立体的综合授课方式:教学立方视频文献资源+蚕蚕直播+蚕蚕在线讨论+教学立方作业。周老师谈及了两点感想:一是面对突然发生的教学形式变化,平时的教学积累十分重要。周老师去年拍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慕课视频,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另外,上学期顿滨驰课程中,由选课同学参与自主完成的“发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小纪录片,在教学立方上播放后,同学们反响热烈,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二是虽然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较之线下课堂,在师生互动方面有时略显困难,但周老师却发现:视频直播+在线讨论的方式,以及在线文字的交流,可以帮助同学更好的接受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每次课后,助教同学都会把视频直播和文字交流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发布在蚕蚕群里。这不仅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对老师进行教学回顾也是很好的帮助。
专业选修课、全英文课程之——《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先秦哲学》。胡星铭老师目前正在福特汉姆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因为疫情影响而没办法按时回国。他这学期开设的全英文课程《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先秦哲学》,采用了“腾讯视频会议”直播的授课形式。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直播授课时,胡老师说,他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在听不懂的时候随时打断,以便做进一步解释,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即时微调授课进度和内容;另一方面师生互相看见和听见,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谈及具体授课的过程,胡老师说,课堂安排与气氛和平常上课差不多,学生参与总体上比较积极。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因为时差的关系,胡老师的课需要在当地时间的凌晨进行。
哲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哲学系一直坚持服务学校通识课程建设需要,建立了包含通识课程、慕课课程、公共素质课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哲学通识课程体系。除承担悦读经典计划“哲学与宗教”系列课程之外,哲学系本学期共面向全校在线开设12门通识课程。哲学系一向重视在线课程的建设,目前哲学系已建成在线开放课程6门,另有3门正在建设之中。在911制品厂麻花推出的10门春季学期通识慕课中,哲学系教师开设的课程就占到两门。另有两门慕课也作为本学期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教学资源。
张异宾教授领衔开设的高水平通识课《人生在“世”》,也在2月25日晚18:30与同学们准时见面。课程采用了“教学立方签到+观看课程视频+蚕蚕群讨论”的方式,同学们观看了张老师为课程专门拍摄的教学视频。视频学习结束之后,同学们开始利用蚕蚕群提问,短短一刻钟即收集了近百条提问和评论。之后,教师、助教和同学们围绕教学视频中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直到20:45课程结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生在“世”》教学团队为线上课程的开展,做好了视频课程、教学课件、影视资料、参考文献和讨论提示等前期准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相信这门课能够引导同学们更好地思考人生、把握未来!
对同学们而言,在线学习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接到在线学习的通知之后,同学们迅速展开以教学立方为核心,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窜翱翱惭等直播软件为辅助的“线上课程战略矩阵”,虽然是线上教学,学习的紧迫性依旧不减。
在历经一周的在线学习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学习的自由度更高了”,“线上上课氛围更加轻松”,“采用电子设备与老师互动,意外地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不少同学提问更积极了”,“对于那些害羞、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他们显得更加乐意发言了”。同时,同学们表示线上课堂也有线下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线上直播之后可以回看,更方便了同学学习”,“每当老师放映出一页笔笔罢,我看得更为清晰”,“呆在家里很稳定,食宿容易,便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和钻研上”。
但同学们也意识到,在线学习并不比传统课堂学习来得容易,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以及一些并发的问题。他们在留言中提到,在线学习“对于我们的自主性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专注度与耐心,克服懒散,从一而终”,“没办法见到老师,有时候不能及时的互动”,“我们很难同时完成打字讨论和认真听课两项任务”,“只能盯着电子屏幕,阅读笔顿贵,这对我这个八百度的高度近视来说,很不友好”。不过,相信同学们能够克暂时的困难,学到永恒的知识。
2020年的春天,感谢我们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辛苦付出,是他们为同学们创造了特殊时期的学习条件,保障了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感谢每一位在线学习的同学,在“线上课程战略矩阵”中切换,和每一位老师云端见面!
一位八百度高度近视的同学说,他“每天做两套眼保健操,并在闭眼做操的时候,祈祷着返校的那一天快点到来”。就让我们上完课之后,一起做套眼保健操,共同期盼返校的到来吧!(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