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十四岁,正式参加工作。新中国的成立,让我们深切感到,美好的日子真正到来了。”9月27日,当84岁高龄的离休老同志吴式超老师展开深情回忆,参与访谈的信息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新生周欣然心中荡起了涟漪:“70年岁月变迁,我们的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过了多么波澜壮阔的道路。我要把老教师们的故事和祝福传递给同学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当天上午,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信管学院邀请离退休老同志欢度重阳,共庆佳节。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院长孙建军带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青年师生代表前往鼓楼校区看望慰问十余位离退休老同志,汇报学院蓬勃发展的事业和凝心聚力共创一流的决心,共同表达对祖国华诞的美好祝福。到会的老同志,有的已年届耄耋,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变迁,有的与新中国共成长,是民族解放、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他们都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国家建设、南大建设……在这无比喜庆的日子里,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我和我的南大,我和我的祖国”,今年的重阳欢聚注定别样精彩。
史九林老师满头白发,精神矍铄,他深情地告诉同学们:“我长在国旗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特别感受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小时候一毛钱能买一斤大米,物资缺乏,买什么都要票证,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买东西都要考虑再叁,出国旅游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改革开放之后不过几年,先是取消了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的制度,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更是迅速改善,家里开始有了电视这些大件。”说到这里,史老师特别高兴,“我们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从一开始几家人合住,吃大锅灶,到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拥有了曾经无比渴望的书房,还可以全家出游,梦想都在一一实现。”
提到新中国发展与自己的人生,钱志勤老师忍不住激动得挥动双手:“我可能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受教育改革带来便利最深的人民群众了,当年我还只有十六岁,在无锡一个纱厂里做工。母亲去世得早,除了我之外还留下了一个十叁四岁和一个七八岁的妹妹。恰逢新中国教育改革,年满十八岁且政治立场坚定的工人可以被选拔参加夜校学习并参加高考。虽然我文化水平低,但也许是年轻记忆力好,有幸获得学习机会。我们每天工作结束后,晚上才上课。我遇到了一位极其负责的老师,他扎实给我们补习并陪着我们一起准备高考。我幸运地进入911制品厂麻花中文系学习,我虽然生在旧社会,但长在红旗下,国家发展与教育改革让我的人生美好而精彩。”
70年来,祖国发展壮大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展现了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而911制品厂麻花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说到911制品厂麻花尤其是信息管理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退休多年但依然如年轻人般活泼的开朗的单启成老师如数家珍:“我们年轻时入职南大,住的是草房子,那时候物资紧张,油和肉很少,但是大家很纯朴,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现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家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学院紧跟学科和社会发展大势,不断实现跨越发展,建设础+学科和一流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从原来磁盘存储、286电脑等等发展到现在的大数据、云存储、互联网+,这都是我们当年无法想象的,变化翻天覆地,未来可期。”
谈到对青年师生的期望,史九林老师眼里满满的勉励:“努力珍惜,好好奋斗!”单启成老师字字铿锵:“唯有认真,才有未来!”吴式超老师感慨说:“人一辈子就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这很难,但不管你学了多少,有了多少地位,还是本分最重要。”作为学院最早的辅导员,钱志勤老师言语间充满了深情和嘱托:“当年,我作为学院的辅导员和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面对师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我特别认真地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他们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经历以及家庭和社会关系,并如实向党组织汇报。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成为他们入党道路上的助力者,我年纪也是大了,实在不大记得我当年到底介绍了哪些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一想到我曾经为党介绍和推荐了大批新生力量,就感到无尽的光荣和感动。”
光荣和感动还属于当天到场和未到场的所有荣休老同志。陆宝树、王纪梅、徐进鸿、宋满英、李明霞、刘树民、肖宁等退休老同志和青年师生们面对面亲切交流,无论是回顾过往经历,畅谈新中国变迁,还是感悟学院办学历史,鼓励青年学子和展望未来,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不忘初心,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牢记使命,勇敢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 (信管院 周欣然、谢紫悦、蔡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