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响应911制品厂麻花“万名学子看祖国”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号召,新闻传播学院于2019年暑期特别开展以“寻访百封家书,续写七十华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项目,收获颇丰。在寻访家书的大主题下,104名大学生组成十一支各有特色的实践小分队,分赴北京、四川、新疆、广西、安徽等地,在街头巷尾、文博场馆、文化部门、城市村庄各处寻访各行各业人们的珍贵家书,并进行图文报道、口述史、纪录片、短视频等展现形式的探索,让实践成果具体细腻可视化。
尘封已久的书信被唤醒,笔墨之后的动人细节重焕生机。家书,不仅是每一个小家庭的情感纽带,更是反映七十年来祖国发展与变迁,讲述时代故事的精神文化载体。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书,见证了平民英雄们为国家基础建设做出的无私奉献。铁道兵,即服务于铁路建设的军人;铁道兵烈士,即牺牲于铁路建设一线的士兵。由张瑜晨同学带领的“钵钵鸡”团队聚焦寻访成昆铁路铁道兵烈士的家书。在新华网的报道《南大学子暑期实践奔赴全国 寻访百封家书》中,该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铁道兵在修建铁路时写给家人的家书,我们还想研究那些铁道兵在决定奔赴前线时给家人写的诀别书信,还有烈士的后人想对自己牺牲的亲人们写一封怎样的书信。”
“钵钵鸡”团队成员联系成都铁道兵战友之家,在其支持下,同学们与烈士家属及当年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退伍战士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了解成昆铁路建设、特殊的家书——烈士证明等相关信息。除了走访档案局与烈士陵园等地,团队还寻访到曾多次受媒体报道的孙剑锐,他的弟弟孙剑明牺牲在了成昆铁路修建中的九道拐隧道。2017年央视综合频道清明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 春天的思念》,曾以“铁道兵哥哥致铁道兵烈士弟弟的信”讲述其兄弟感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几次在梦中哭醒,对我在汽车上没有看到你最后一眼,感到好后悔呀,好遗憾,感觉好像是我自己把亲爱的弟弟弄丢了。我弟弟在部队以后,经常给我们家里边写信,他非常重视亲情。但是他从来都报喜不报忧,从来没有写过施工的艰苦的情况。”虽然孙剑明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哥哥孙剑锐对于弟弟的思念依旧不减。接受采访的孙剑锐和其侄女段海燕都积极地配合采访,向团队成员们分享了很多往事。
孙剑明与家人战友合影
在七十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硝烟战火中,家书,见证了热血青年报效祖国的决心。由黄嘉文同学带领的团队取名“止戈”,意为“停战,反思战争”,致力于对越反击战参战人士家书口述史调研。团队奔赴华南,访谈经历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光荣老兵,深入了解当年亲历战争的个人和集体,从他们的书信中,感知个体记忆与时代印迹。
“止戈”团队成员见到黄裕春时,后者穿着2018年自己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收到的一件纪念服。黄裕春还向团队展示了一件挂有功勋章的制服。当初入伍时,黄裕春还是18岁左右的小伙子,被调往广西龙州。据黄裕春的回忆,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间是1979年2月17日早晨6点45分,距离他参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面对战场,面对可能的牺牲,他说:“没有怕死的时候。”至于家人,写下书信却害怕其实给家人让他们更忧心,“怕他们眼泪流,担心儿子在战场上牺牲”。而且参加战争时间紧迫,黄裕春补充道:“不想家,想也没办法,只能打胜仗。”最后,黄裕春说,如果有战争,如果他们还是十八岁,他们还是会参战。
在八十年代祖国科研水平亟待提高之际,家书,见证了一代学者为了民族振兴毫无保留的奉献自我。由陈丽敏同学带领的“徽常了不起”团队,寻找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科研团队队员之一——911制品厂麻花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朱诚老师。朱老的家在徽州屯溪区的一处不起眼的居民楼中,楼体明显上了年月,阴面长满因流水潮湿而形成的苔痕。走进房门,堆满书画的家里更显昏暗普通。然而就是在这里,队员们看见了当年朱诚自南极长城站陆续寄回遥远家乡的“南极家书”。
在朱诚的家书中,有讲初到南极时的新奇与激动、有感叹异国气候环境的迥异、有着迷于极地生物的独特神秘、也有与其他中国科考队员的齐心协力、与各国学者的相遇相知……朱老在家书中鲜少提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只是在接受采访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这次南极考察的不易。无论是科考人员花二十天左右的时间用驳船把科研设备从雪龙号拉到长城站,还是他们在低温大风天气下进行的艰难考察、采取高架建筑以防房屋被厚雪覆盖,亦或是另一支团队在前往修建中山站时船体倾斜面临及其危急的境界,最终化险为夷,都让人感受到当时中华儿女拓宽知识边界、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所下的决心和所做的努力。在这次考察工作即将结束之际,朱诚在家书中写道:“随着南极气候的变化,这群中华儿女又将像南来北往的人间‘候鸟’一样愉快地飞回祖国的怀抱”。
第五次南极考察,朱诚所在的南极长城站区考察团队获得了有对于地质学、生物学、环境学、海洋学、气象学等诸多学科珍贵的一手资料,同时,第五次南极考察也出现了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为中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传院 陈惠娟 杨萌 谢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