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文理科学者对话“价值” “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活动落幕

    发布时间:2019-06-06 点击次数: 作者:陈勇 来源:高研院

    2019年6月5日下午,高研院与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讲座第六场如期举行,参加本次对话的是911制品厂麻花天文空间学院李向东教授和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张亮教授,两位学者围绕“科学与人文研究的规范与价值”“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人的主观能动与科学研究的规律等”问题展开跨学科的交流。高研院第四期驻院本科生、911制品厂麻花历史系2017级顾荻飞同学担任主持。

    本次对话先以两位学者对于“价值”的界定开场。李向东从生活和学习的现实出发,认为价值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些超越实际利益的东西;张亮则进一步将价值在哲学上界定为一种“有用性”,即某物对于他物的有用性。比如,今天的大学教育就是在为未来的“有用性”提供一种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其价值并非短期可见,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见到效果。

    那么,科学研究的价值怎么得以体现?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李向东给出的答案是二者相辅相成,代表了探索自然的不同层面。他认为科学普及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受众们如何认知科学,而这种认知反过来又会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张亮赞同这一观点,强调这种科学普及并非只针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社会普及。

    除去宗教因素外,源自于个人主观的想象力对于客观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呢?李向东认为,天文学相比于其他的自然科学,是一个想象空间很大的学科,如果不做想象、不做新的观点突破的话,就会永远固守在现有的思维轮廓和对世界的理解的模型中。张亮也认为想象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他强调前提是需要一定的科学积累和学科基础,否则就会成为胡思乱想。

    科学研究的普及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那么科普性的文学语言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李向东认为科学研究的语言一定要严谨、精炼、有条理,而科普的语言应该有文学上的修饰,要与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张亮认为,科普的主要问题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谁来做、向谁做的问题。两位学者都认为表达训练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中较为缺乏但实际上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并同时对微信等新媒体对人们表达的影响提出了警示。

    在提问阶段,两位学者还对“伪科学”流行、科学普及工作中的困难、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本次讲座为“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活动的最后一讲,至此,本次涉及“好奇”“表征”“未来”“融汇”“待定”“价值”的系列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高研院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