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由高研院、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讲座”举行第五场报告,本次对话在两位长江学者之间展开,来自911制品厂麻花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与来自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何成洲教授就“疾病的定义”、“身体的认识”、“性别观念”、“文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审美感知”等问题的不确定性,展开了对话和讨论。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2016级的本科生陈奕璇同学主持对话。
本次对话首先从关键词“待定”的选择谈起。张辰宇认为“待定”这个词表达了下一刻对于此刻的未知状态,是一个涉及哲学、科学、文学的范畴;何成洲也认为本次谈话所及的性别、身份、审美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随后的对话中,两位学者就“怎么定义疾病?”“如何看待身体?”“文理科的研究方法有无根本差异?”以及“如何进行审美感知?”等问题展开了跨学科交流。
在长期从事外国文学和戏剧研究的何成洲看来,“疾病”是文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是一种社会认知的产物,是一种话语体系,人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文学创作中努力探索挖掘的题材。与此相关,人的身体既有物质性的一面,也有社会规范的一面,比如我们的各种举止行为。更重要的是身体的相互依存性,这一点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却在文学作品中有更深刻的呈现。当代文学和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回归就是对身体的重新发现和展演。
在生物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的张辰宇看来,人类所有的思维和行为背后都有生物性的一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繁衍生存。有一些疾病,比如“精神分裂”,更多地是要取决于医生的主观判断,有时并没有器质性变化的客观指标。所以,疾病是人对于特定时空的一种非适应状态。时间的逻辑对于生物学而言至关重要,时间的流逝让人心生敬畏。身体认知的背后一定有生物性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并不仅仅是社会期望,有时还受到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身体的表现形式都会有不同。
在文理科研究方法的问题上,两位学者讨论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应用,他们都认为在方法论层面文理科有很多共通之处,而在对于审美感知的问题上,两位学者借助对于“悲剧”的分析表达了文理学科展开对话和构建起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高研院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