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科学与人文对话”第四场:融汇

    发布时间:2019-05-23 点击次数: 作者:陈勇 来源:高研院

    2019年5月22日下午,高研院与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科学与人文对话”活动举行第四场讲座,主题为“融汇”。来自911制品厂麻花附属鼓楼医院的刘宝瑞副院长与911制品厂麻花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陈云松主任,就“数据与人文研究的融汇”“数据与医学临床的融汇”等话题展开对话,高研院第四期驻院本科生、外国语学院2016级的郭琳同学主持活动。

    活动伊始,两位专家分别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与在场听众分享了他们对于“知识融汇”的理解。陈云松从“一个理工男的文学梦”谈起,结合自己大学时代与叶嘉莹先生的通信和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的经历,畅谈了数据与人文研究的融汇问题。他列举了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从事人文研究的案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单字和词频对阅读的影响、谷歌大数据中五百年以来词频变化所展示出的社会思潮脉动、可视化的历史人物生活轨迹及中外城市国际影响力、性别的文化差异与关系网、顶级学术期刊的论文合作图谱,以及近百年来包括911制品厂麻花在内的中国各大高校国际影响力变化趋势等。借助于这些案例,陈云松希望数据分析与人文研究的融汇具有激动人心的前景,这将会大大推动我们对所处社会的认知深化。

    刘宝瑞从一个临床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角度谈了他对于“医学的发展来自于融汇”的理解。在他看来,医学是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地带,一个优秀的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医学本领之外,还要有与病人沟通的艺术。他结合自己留学美国和在德国交流的见闻,谈到什么样的医院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医院、什么样的医患关系是一种人性化的医患关系、甚至包括如何询问病人的需求以及医生与患者座位的距离等这些微小的方面。他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汇正是医学的本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正逐步向以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迈进,而这种情况对医生们如何与病人打交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与不同专业方向的同行进行沟通与融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宝瑞认为,未来的医学发展绝不是传统医疗手段的延续,而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门类不断融汇的结果。

    在讨论交流环节,两位专家首先对人文社科大数据与医学研究乃至医疗临床的沟通与互补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计划在相关领域展开有针对性的合作研究。在回答“大数据的使用是否会削弱社会治理的温度”这个问题时,陈云松认为并不会这样,因为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并不会自动改变社会治理的结构,因此在大数据帮助下的社会治理不但不会“降低温度”,反而会使社会治理更加有温度。在回答“个人层面的知识融汇和宏观层面的知识融汇哪个更重要”时,刘宝瑞认为个人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个人知识越丰富越扎实,越有利于宏观上吸取更多的视野和意见。比如3D打印技术对于外科的帮助、纳米技术对于肿瘤治疗的帮助,这些都是此前所无法预知的,但是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些新技术也是无法被运用进来的。陈云松则认为,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信息的宽度有时比信息量更加重要。我们未必要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通才”,但努力让自己具备“通识”的心态和能力,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方向。(高研院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