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肖群忠教授讲授“仁义内外之辨及其现代伦理意义”

    发布时间:2019-05-14 点击次数: 作者:袁小龙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5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做客仲英道德讲堂,介绍了“仁义内外之辨”的思想渊源、“仁”“义”语义辨析、“义”的道德内含及其现代意义,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肖教授首先谈及“仁义内外之辨”的思想渊源:“仁义内外之辨”出自《孟子·告子上》。在这一篇中,孟子与告子针对“仁”“义”的内外顺序展开辩论。告子认为“仁内义外”,义产生于一种外在的客观性,而孟子坚持仁义皆是由人内心产生,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肖教授借楚简资料进一步证明早期儒家内部即存在仁内义外说,并被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肖教授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梳理。

    肖教授对“仁”和“义”进行了语义辨析。“仁”与“义”是先秦时期的至高范畴,是古代文化的两个重要“遗传密码”。儒家与墨家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学重“仁”,墨学贵“义”。儒家思孟学派将“仁”看作一个本体性概念,它既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心本身。看来虽然重“仁”,但“仁义”在儒家思想中均具有核心地位,甚至可以与“道德”等同,即“仁义道德”。在此基础上,肖教授从定义、起源和功夫论叁方面对“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仁”是一种爱人的道德情感,“仁”起源于亲爱和同情,我们应该以同情爱人之情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以忠恕之道培养我们的他人意识,以博施济众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

    肖教授从语义、道德内含和现代意义叁方面对“义”进行解读。肖教授认为对一切事物的制断合于节度,处理一切事物合宜,都可以被称为“义”。在社会层面,“义”代表着等级秩序和天下公义。在个人层面,“义”意味着主体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自觉。在此基础上,肖教授阐释了义德的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尊重并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及其法则,追求社会正义,强化角色意识,自觉增强义务意识,不断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肖教授提出解读仁义内外之说的叁个层面:人心内外、门内门外、人我内外。肖教授认为,人心内外是就这两种道德的人性根源和基础来说的,仁生于人的内心,而义起源于外在的人伦关系;门内门外是就这两种道德的运用范围来说的,“仁”适用于私人领域,“义”适用于公共领域;人我内外之分是从道德发挥作用的机制上说的,义虽产生于客观的人伦秩序中,但其道德作用的方向却是用以“正我”的,即要求主体的人要自觉恪守一定人伦秩序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正我”的作用。肖教授认为,仁内义外的观点不仅指出了道德的两个价值根源和基础,还分析了这两种道德在中国传统家族社会的“门内门外”使用范围和重点之不同。孟子的“仁义皆内”说从道德发挥作用特点的角度主张由内圣开出外王,将外律转化为自律,对彰显“义”的内在性、主体性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将义的根源看作是源于人心人性,儒家伦理道德的起点不仅是内在的仁,还有外在的义,长期以来,义的这种客观性被思孟学派心性论路线消解,因而我们要看到思孟学派思想的局限性,重新回到儒家最初的内外兼重的正确道路上来。

    最后,肖教授阐释仁义内外之辨的四大现代伦理意义。第一,仁义的人性内外之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人性主体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根源、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第二,仁义的门内门外之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传统家族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道德精神的差异;第三,我们要正确认识仁义两种道德发挥作用的不同特点,“仁”侧重于对自身修养的主体性的道德激励;“义”侧重于对人伦关系的规范性道德约束;第四,在现代道德建设中要重视“仁”与“义”两种不同道德精神的资源意义,调整道德思维和道德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对“爱”与“尊重”两种精神资源要同等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