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林安梧教授畅谈中国传统道德哲学

    发布时间:2019-04-23 点击次数: 作者:袁小龙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4月22日,山东大学易学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山长林安梧老师做客仲英道德讲堂,畅谈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林教授从“道德”在汉语中的起源谈起。他认为,中国的“道德哲学”有别于英文中“moral philosophy”,并提倡从汉语词汇中看“道德”内涵。“道德”起源于儒家《论语》和道家《道德经》,《论语》中有“志于道,据于德”的名言,《道德经》中也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精句。林教授认为,儒道之间没有主流支流之分,相反,二者系出同源,各有侧重而可互补。儒家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要“志于道”,最后要参赞天地之化育;而道家反对过度强调人的主体性,并提倡回归自然。二者的共性在于他们都认同“道”的总体性,认为“道”无分别、不可说,是一种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的状态。人与万物本来是不可分别的,但作为万物之间最具有灵性的人却能由“感”而生“觉”,再上升为“知”。当人以话语介入世界时,就有了主体与对象的区分,同时这种区分也是主体的对象化体现,故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种强调“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思维与西方强调“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观点有明显差异。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原本并不可分,而且人能通过“志于道”而“参赞天地之化育”,那道德就应该“如其根源,顺其本性”。“如其道,依其德,斯谓之道德”。

    林教授依据《道德经》提出了道德系谱学。《道德经》载,“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林教授用现代话语对此进行阐释,认为道为根源,德为本性,仁为感通,义为法则,礼为规范,法为限制,这中间有先后次序关系。失去根源才谈人的本性,迷失本性才论人的感通,缺乏感通力才言法则规范这些具象问题。这是一个层次分明的道德系谱学。在此基础上,林教授再次强调儒道互补的观点,认为自然的共同体、人伦的共同体、政治社会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主张。林教授以《荀子》和《孟子》中的相关论述为例,认为《荀子》中的“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礼”的叁个本源分别与自然的共同体(天地)、人伦的共同体(先祖)、政治社会的共同体(君)和文化的共同体(师)相对应;《孟子》中“君子叁乐”中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分别与人伦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相对应,而不在其中的“王天下”则与政治社会共同体相对应。

    林教授强调了“仁”和“义”的意义。林教授引用《孟子》的相关论述,认为“仁”是生命安居的宅第,“义”是生命的坦途大道,君子应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林教授引用程颢和王阳明的话,进一步引申出“一体之仁”的概念,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学者必须对“仁”进行切己体认,不断向“止于至善”的境界靠近,最终实现内圣外王的合一。此外,林教授对儒学与康德的“道德律令”之说作出了区分,并认为新儒家对二者的连接已与传统儒学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分歧。

    林教授总结道德是在天地乾坤这共同体中长育而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强调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来涵盖中国传统思想,中国要有自己的哲学基调。

    讲座结束后,陈继红教授作简明扼要总结,评价林教授对“道德”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对中国哲学中“人的主体性”命题给出了明确答案,为当前学术研究范式指点了光明大道。针对林教授最后提出的中国哲学自身基调问题,陈教授也给予了积极回应,认为中国和西方可以平等地对话交流。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