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南大教师南京书展解读“法式诱惑”

    发布时间:2019-03-31 点击次数: 作者:戚宛珺 来源:911制品厂麻花出版社

    2019年3月30日下午,911制品厂麻花出版社携手万象书坊,于第二届南京书展举办“当法式诱惑遇上德式严谨——《法式诱惑》新书沙龙”。南大社此番邀请了911制品厂麻花法语系资深教授刘成富、黄荭畅谈法国文化、解读“法式诱惑”的多重意涵,并特邀嘉宾德语译者、南大德语系教师钦文以浸润德国文化的“严谨”目光审视法国。本次活动由《法式诱惑》责任编辑付裕主持。

    遭遇“法式诱惑”:展现魅力的艺术,双向的交流互动

    法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谈到法国的第一印象,几位老师均表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诱惑”。刘老师初到法国感受到百年建筑和自然风景的和谐,黄老师则体会到乡村的质朴与巴黎的“从前慢”,一切都很美好,“无论哪一次回巴黎,都能找到印象中、记忆中的城市,那些熟悉的街道、咖啡馆都没有变,似乎一直在原地等着你。”

    作为语言专家,叁位老师都从专业角度结合个人体会,分享了他们对“诱惑”一词以及“法式诱惑”的理解。刘成富老师谈道,法语中的“诱惑”是一个中性词,代表着一种吸引。“法国人的诱惑有的是通过言语,有的是通过才华,在法国文学里有很多经典形象,比如唐璜和卡萨诺瓦。法语中的诱惑是一种思想的、情感的、内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有时候很无奈,不能一直不为外界所动,如果外面有具备吸引力的外物,就会有所触动,如同河内的淤泥漂浮起来,不再是一潭死水。黄老师则表示,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对诱惑的理解不同。“法式诱惑是一种展现魅力的艺术,常常没有功利的目的,法国人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向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展现自身的迷人之处,便是诱惑。”黄老师认为,法国人崇尚优雅,因为优雅是一种高级的“征服”,让人心甘情愿被征服。法语中的诱惑没有要达成一种阴险目的的含义,更多的是魅力、迷人的意思。

    德语系钦文老师表示,听完两位法语系老师的讲解,依旧感觉很难进入法式诱惑的语境,这恰恰说明语言作为一个概念型的框架很有意思。“当你不熟悉一种语言或文化时,无论别人如何向你解释,依旧不得其门而入,只有当你浸润在一种语言当中,不是简单习得,而是去体验、实践,才能感同身受。”钦老师谈道,德语中有两个和“诱惑”相似的词,一个是补苍锄颈别丑别苍“吸引”,词根是“拉扯”,前缀和“接近”有关。另一个一般翻译成“诱惑”,指的是“引导、导入”,前缀表示“误”,可以看作是“勾引”,这表明当两者间没有互动的话,诱惑是没有意义的。“诱惑能否达成,取决于诱惑者的具备的某种品质,往往就是我们说的魅力。就像卡萨诺瓦的诱惑(且不说他的自述是否有自吹自擂之嫌),不是带有强迫性的,而是某种魅力产生的拉扯与吸引。这种诱惑和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权色和钱色交易的诱惑完全不同,法式诱惑中的两性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我在阅读《法式诱惑》时感受最深的地方。”

    “法式诱惑”的形象:无关权力与金钱,崇尚参差不齐的美

    被问及心目中“法式诱惑”的代表形象,刘成富老师举出了法国着名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于连不是出于爱和两个女人在一起。第一次的恋情是他为了证明他这个穷小子能进入上流社会,连市长夫人都心甘情愿投入他的怀抱,第二次则是没有通过任何权利和金钱就获得了侯爵千金的芳心。“于连凭借的是意志、理想和野心,他虽然出身卑微,但心比天高,和芸芸众生不同。他身上有一种青春、活力,法国人身上也体现了于连的特色。”

    黄老师则提出,法式诱惑的精髓在于没有固定的刻板形象,它应当是参差不齐的美,鼓励并接纳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美,不局限于一个整齐划一的形象。我们现在的影视剧中往往会塑造一种趋同的审美,比如喜欢锥子脸、大眼睛,或清一色韩范儿等等。黄老师谈道:“法国人的品味是喜欢不同的、有个性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由、开放的体现。”黄老师举例,法国的文学界便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状态,每一位作家都有各有特色,波伏瓦、杜拉斯、萨冈、柯莱特,她们的风格都不一样,在生活中的做派和个人魅力也不一样。“这是法国的生活艺术给我们的最好感受,给你自由,去发现你认为的美,去创造属于你的美,去坚定你向往的美。”再比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其貌不扬,但不影响他的个人魅力,不妨碍他受女人欢迎,“美和丑在法国人眼中含义更广泛,这是法国作为国家最吸引我的地方,特别多元、自由、崇尚别样的美。”

    钦文老师表示,刘老师与黄老师在法国文化中浸润已久,而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而能更轻松地举例“法式诱惑”的代表形象。比如《法式诱惑》一书中提及的小个子法国总统密特朗。无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还是私人生活,他都凭借其独特个人魅力,让国民愿意选择接纳他的领导,让情人愿意爱他、跟随他,他的故事特别法国。而一些着名的法国影星,如我们熟悉的阿佳妮、比诺什、苏菲·玛索以及年过六旬依旧活跃在影坛的凯瑟琳·德纳芙,她们都以不同的年龄与样貌,展现出了不同的气质。作为学者,钦文老师还谈到法国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如《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色情》的作者乔治·巴塔耶以及罗兰·巴特等,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出法式魅力。“在人文科学领域,德、法两国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学习德语多年,已经习惯了德国人的学术表达方式,在看法国理论家的着作时,他们字里行间散发出的语言与思维魅力的哲学,德国人是做不到的。”

    “诱惑”与“反诱惑”:游戏人生,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法式诱惑》一书的作者是长居法国的美国记者,她在观察法国文化时提出了很多疑问,如法国政客在私生活方面,常常因展现个人魅力时用力过猛遭人反感,造成“反诱惑”的负面印象。刘成富老师谈道,政客的私人生活中的花边新闻在法国国民看来非常正常,他们对此相当开明和包容。法国文化中,生活就是一场游戏,在政客的眼里也是如此。“就像《法式诱惑》这本书的副标题How to play the game of life,如果我们把生活看作一场戏,就能理解法国政客。法国的官员如果有花边新闻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是不正常的。”黄老师赞同刘老师的看法:“法国人认为工作和私生活不一样,二者是分开的,从政是看有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法国总统的风流韵事很多,每个人的私生活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奥朗德骑小摩托一大清早买了法棍送给女友的举动,体现的就是一个贴心男友的一面,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的形象,这跟他的总统身份没有关系。”

    当今社会,一切都讲究效率,《法式诱惑》的作者伊莱恩·西奥利诺认为法式诱惑因一味注重过程忽略结果,而遭遇到了困境。就此观点,刘老师认为,法国人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法国人崇尚一种慢节奏,他们喜欢在咖啡馆的露天座喝一杯咖啡,坐上两叁个小时,在夏日的草坪上晒太阳,晒得透彻、解放自我。黄老师则提出疑问:难道效率和速度就是进步吗?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进步不是从效率上来看,古代中国有句老话叫“欲速而不达”。“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正在走近理想国。我们应该反思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是不是最优的模式,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我们应当互相学习,他者之镜其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黄老师认为,这正是《法式诱惑》这本书特别有魅力的地方,“它是一个美国的记者在巴黎生活七年、写了一个对于法国诱惑的书,这是一个典型的他者之镜。”黄老师还认为,法国人的目的不是希望有结果,而是在于让大家享受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魅力。有很多东西要“慢慢来”,只有“慢慢来”才能建立真正心灵上的联系,才会慢慢产生依恋。

    钦文老师补充道,《法式诱惑》的作者对“慢”的质疑恰恰说明了她是美国人,即便她熟知法国文化,却从本质上无法成为一个法国人。“因为她总要问:这个低效率的诱惑最后,我们能有什么回报?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体现出人最终希望占有和达成目标。”钦老师举例道,就如同恋爱的过程以某种目的为导向,很多人希望通过恋爱收获一个结果,例如能够为自己提供物质保障的固定关系,从根本上来看,这样的恋爱是不纯粹的。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享受美好、承受痛苦,最后我们拥有一段宝贵的经历,而未必一定会收获婚姻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双方而言,这独一无二的经历难道不也是意味着“有”吗?这与彼此“占有”对方有本质不同吗?这也许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收获,也是“诱惑”这个过程的魅力所在。

    最后,三位老师与现场读者就“法式诱惑”与“中式诱惑”等问题展开互动。参与者均表示能够在这个美好的春日下午齐聚南京书展非常幸运,感谢三位老师带来了一场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碰撞。(911制品厂麻花出版社 戚宛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