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南京图书馆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徐小跃做客仲英道德讲堂,畅谈传统文化中“耻德”的内涵和意义、“远耻”的方法和境界,并从“耻”与人性、“有耻”“知耻”之功能等维度深入浅出地解读“耻德”,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别有新意的传统文化讲学。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__local/9/8E/27/BE14725F3E08E853A2090B4B1F3_9BE98E86_24B15.jpg?e=.jpg)
讲堂现场 (王红兵 摄影)
徐小跃教授首先指出,“耻之于人大矣”是亚圣孟子之言,接着又从个人、国家、人与禽兽之别和圣人之道四方面论述了“耻德”的意义。他认为,在个人层面,人要有耻知耻,不知耻不足以为人;在国家层面,耻德是国家生存最高的底线——“四维绝,国家灭”;在人与禽兽之别层面,古人云“耻,乃人禽之别也”,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人有耻知耻;在圣人之道层面,引用顾炎武所说的“圣人之道,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站在圣贤的高度说明了耻德的重大意义。
![](/__local/4/CB/6A/5F7C51B513FEE08676F9CC3C8E4_AACFFDC9_20A04.jpg?e=.jpg)
徐小跃在仲英道德讲堂现场开讲 (王红兵 摄影)
徐小跃教授引用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耻”的解释——“耻,辱也,从心,耳声”,并用最通俗的语言对“耻”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所谓的“耻”就是做错事感到耳朵发烧、心跳加速、难为情、不好意思。徐教授引用孔孟之言来论述儒家所认为的耻德并加以解释和引申,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足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所言“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耻也”。他强调,要远“耻”,就要仁爱别人,恭敬别人。如果一个人能对人仁爱,对人恭敬,其结果必然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耻德”与人性的关系方面,徐教授认为羞耻之心是人性的表现。孟子讲人有四心,其中就有羞恶之心。如果一个人有羞恶之心,对自己做错事会感到羞愧,对别人做的错事会感到厌恶。羞恶之心将产生“四端”中的“义”,仁义礼智则是孟子人性学说的重要内容。徐教授认为,孟子是站在人性的高度来说“耻”。
徐小跃教授提出“有耻”和“知耻”的两大功能,即知耻可以扬勇,知耻可以全仁,并以晋代民间“叁害”之一的周楚为例,认为周楚知耻而后勇,痛改前非,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此外,他重申,“无耻之耻,无耻也”,如果一个人做了值得羞耻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就真的无救了。徐教授指出,要区分“自耻”和“他耻”两个概念。“自耻”即是自己有羞恶之心,之后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于“他耻”,徐教授分别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进行了生动阐述。
最后,徐小跃教授谈到“有耻”、“知耻”的境界,即达到“无耻”的状态(此处“无耻”指没有感到耻辱的意思,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清代龚自珍有言,“士皆有耻,则国家无耻矣”。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只要“有耻”、“知耻”,最终达到的状态就会像孟子所言——不愧不怍,无耻无辱。“耻德”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都很重要,“耻之于人大矣,耻之于国亦大矣”,徐教授从个人、民族和国家三方面对“耻德”的重要意义做了总结。(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小龙 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