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校友袁辉扎根基层支教 南大学子赴鄂调研专访

    发布时间:2019-01-24 点击次数: 作者:周煜柯 许小凤 来源:就业中心

    为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服务基层、服务中西部发展,1月21日-23日,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之下,南大基层研究会组成走访调研团队赴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八字岩村进行走访调研,并对911制品厂麻花校友——袁辉进行了专访。

    袁辉,911制品厂麻花历史系,2012年9月来到巴东县清太坪镇,先后在姜家湾教学点和白沙坪小学志愿支教,曾获 “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感动恩施”年度人物、“荆楚楷模”、“中国好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 “希望工程园丁奖”、“TCL希望工程烛光奖”、“2018马云乡村教师奖”等荣誉。

    1月22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巴东县清太坪镇,实地走访八字岩村,了解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基层治理、风土人情、民族文化、自然景观等情况。

    据了解,八字岩村近些年来积极开展“宜居村庄”建设,绝大多数村民家已经从土屋搬进了二层或叁层的小楼里,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村内基础设施也在近些年得到完善。村内已有多条水泥路与省道相通,并装有路灯。村民经常行走的山间小路或铺成沙石路或修成水泥路。对于山上吃水用水不方便的村民,政府还出资为他们修建了储水窖。

    在文化建设方面,八字岩村在人口聚集区规划建成了4处人口文化广场。在村委会广场,配套建成远教剧场、农家书屋、便民服务室,添置体育设施,定期更新社会时事、种植技术及生育健康等文化长廊。基础条件、人文环境的改善也让更多的人家从山上搬到山下的人口聚集区定居。在走访的过程中南大团队发现,很多人家一楼的正堂中都挂有毛泽东主席或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可见当地群众对党、对领袖的拥护和爱戴。

    随后,袁辉校友带领南大团队成员参观了他支教所在的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小学。在楼前的操场,他说,以前这里只有楼前一小部分地面是水泥地,后来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下,才有了现在硬化的地面,而且在西边还新修了学生宿舍楼,下学期学生就可以从老旧的宿舍楼搬进去,等开春了还会进一步把操场升级为标准运动场。

    在教学楼里,袁辉介绍说,现在的教室是最新改造过的,以前地面坑坑洼洼,墙面发霉,课桌老旧。而现在不仅装修一新,还安装了电教设备,试卷批改也实现了网上批改。他还用电教设备展示了他支教以来的一些照片,简述了他支教以来的一些经历。

    袁辉向调研团队成员讲述支教经历

    之后,调研团队同学们参观了袁辉校友在巴东的“家”——学校宿舍。宿舍的布置非常简单,一张单人床,几张桌子,书架上则堆满了书,还有一张蜕下来的蛇皮。袁辉拿起一本他最喜欢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饶有兴味地给大家介绍了“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句话的汉译版本。

    袁辉向调研团队成员分享读书心得

    深度访谈环节,调研团队成员就袁辉校友的择业原因、亲身经历、心得体会、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感受最真实的基层生活、最坚实的信念基石。

    调研团队成员同袁辉进行访谈交流

    谈到来山区支教的原因,袁辉说:“从高中起就有了支教的想法,上了大学,开阔眼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也许有时候很多身边的人会不理解你、反对你,甚至嘲讽你,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我相信‘金子在哪都发光’,你只要认真去做,不管你背景如何,一定会有收获,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其实,袁辉的父母曾经也不太理解他的支教行为,后来经过与父母的交谈,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表达了自己对清太坪镇、对学生们的感情,最终获得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袁辉强调,大山不仅提供了清风、朗月、鲜花、青草这些美好的气息,自己更在这里得到了同事和同学们的认可与喜爱,以及找到人生价值以后满满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刚来支教时,学校的环境确实很艰苦,宿舍简陋、吃水紧张、洗漱不便、语言不通等问题,使袁辉一段时间内在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孤独感会更加强烈。但通过看书、散步、爬山、养狗等来充实业余生活,以及主动利用周末走访每个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或帮助孩子们补课,热情朴实的袁辉很快就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当地人的慷慨大方和热情好客,让袁辉有了家的归属感。

    袁辉充实的支教生活

    当问及在支教的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时,袁辉便如数家珍地说了起来:“学生们都特别可爱,经常送给我一些自己写的句子或信。有一次我到镇上的民族小学上三年级的音乐课,还没进教室,就能看到他们在门上贴着他们画的字:‘袁老师,我们喜欢你来给我们上课。’然后一推开门就有热烈的掌声,当时就感到特别幸福,上课的劲头也很足。中学生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有时候我刚到中学的大门口,就有男生在四楼大喊‘袁辉来了!袁辉来了!’ 然后就有几个男生把我架着往教室里去,上课我们就相互配合,课堂氛围特别好。课堂上让学生们打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比如有的诗词朗诵或表演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想象,在开发同学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又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去学习,同时又收获了开心与快乐,这也是最让我内心感动的。” 袁辉教过的学生评价说:“袁老师比其他老师显得更亲切,像朋友一样。我们教袁老师说方言,袁老师教我们说普通话,以前我们的很多同学都不会说普通话,自从袁老师来了之后都学习普通话。”袁辉的一句“自己要上进”一直激励着他。

    袁辉还谈到了自己对乡村教育的看法,他表示:“乡村教育仍需要改革,如果顺着过去的思路走是永远没有出路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多、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应把学生们的天赋和潜力发挥出来,拥有自主性、创造力、想象力才是更重要的。”袁辉希望能在学生压力比较大的中学开一些兴趣课,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缓解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探索学生们的潜力和创新力。

    最后,袁辉总结道:“勇于做自己。作为南大学子要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心中最信仰的事情,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保持自信。刚从学校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品质,但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就会发现在母校期间培养的内化于心的优秀能力,应保持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充实自己。美好人生的衡量标准有很多,其实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你只要能够很认真地去做,每天都活得很充实、很精彩,人生足矣。”(就业中心 周煜柯 许小凤/文 银鑫 王津/图 赵玉全/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