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董群教授讲述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表达

    发布时间:2018-11-08 点击次数: 作者:方宁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11月7日下午,金陵图书馆馆长、南京历史文化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做客仲英道德讲堂,畅谈不同历史时期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正式开讲之前,董群教授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董教授还特别指出,对核心规范的历史概括除“叁纲五常”、“四维八德”外,应当还有一个“中”字,历史佐证,如中和殿乾隆匾之上的“允执厥中”,道家庄子之“得环中”。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尚书》、《左传》、《周易》等着作为例,董群教授例举了其中有关核心规范的表述。细说了孔子忠恕、孝悌、中庸之规范,孟子仁、义、礼、智之四端,荀子仁、义、礼、乐之致一,兵家礼、仁、信、义、勇、智之六德,墨家之兼爱,道家之上善、无为之治,法家之法。在谈到道家之无为时,董群教授指出“无为”有两层涵义:其一,无事、无心、无欲,即不以过多的政令干扰事物本身的进程,不要为的过度;其二,无为者叁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无为”,实际上并不是无作为,而是为而不“违”,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依照事物的规律而行事,如农耕讲究时令。董群教授指出,先秦制度之特殊性体现为尚未大一统,诸子百家各有立场,思想上不尽相同,如墨子以“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体现的是平民阶级的立场。

    合纵连横,定于一。以《素书》中的道、德、仁、义、礼为开端,董群教授漫谈了大一统之后,各朝对核心规范的多样表达。汉朝的叁纲、五常,成为贯穿后世的核心价值规范;唐韩愈在《原道》中论述的仁义道德,力求恢复古之儒道;宋代以孝悌为首的八端,突显了家庭伦理教育对于社会伦理建构之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宝以标语性的对联,隔断屏风等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间起着教化作用。谈到“五常”与佛、道教的关系时,董群教授强调佛、道教是认同五常的。佛教之五戒与五常类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无我与慈悲。道教的很多经典中更是引入了儒家的道德价值观,如《劝世归真》中所言“人生在世,莫忘忠孝二字”。

    清朝末路,民国初现,思潮碰撞,思维糅合。董群教授指出民国的核心价值观,由领袖提出,四维八德。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忠孝之语“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为仁爱之语“仁取之于儒,爱于传统,取之于墨,于西方,取之于耶”。礼义廉耻之四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如抗战时期,礼即是一种严严整整的纪律。与宋朝的标语对联类似,“忠孝路”、“和平路”的出现,以四维为图案的纪念邮票,以及印有礼义廉耻的铜墨盒,都是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之见证。

    讲座尾声,董群教授强调,先秦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表达,先秦之后归于系统化,一则五常,一则八德。纵观历史,核心价值规范的历史表达呈现出“既多元又一元,既有变化又有不变”的整体趋向。作为国人,这些观念与文化层面上的优秀传统,应以当代视角加以重新运用,即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来涵养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

    陈继红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整场讲座体现了董教授深厚的学养,从容的气魄,为在座学生解决了一些理论上的困惑,同时也指出如如中西方“义”之比较等新的学术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