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中南大学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李建华做客仲英道德讲堂,向南大师生讲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同状况与践行策略,探讨中国在道德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面对网络的快速发展,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__local/4/B3/3F/4CA8058D75C75503CE0499F526E_89567395_752D7.png?e=.png)
讲座现场 (佘治骏 摄影)
李建华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关键,而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源泉就是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德。他指出,中共中央颁布的《对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将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叁个层面,分别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美德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李建华在梳理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概括出了“中国传统美德100字”和“中国传统美德100句”,希望通过凝练文雅的文字展现中华传统道德之美。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当代中国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状况,李建华教授向师生们展示了近期有他领导的课题组的一项社会调查中收集的数据。该项调查通过电话采访,利用颁础罢滨等社会学统计工具,以8个省份和直辖市、15个地级市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为样本,调查和分析他们对“忠、孝、和、礼、义、仁、恕、廉、耻、智、节、谦、诚”这十叁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同情况,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在现实社会中,公众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同状况基本良好,对于“孝、智、和”的认同较为统一,而对廉和耻的践行评价最差,分歧也最大。其次,公众认为“孝、诚、和、廉”在当前社会尤为重要,“廉”成为当前社会需求最强烈的美德。再次,对传统美德的认同状况因职业的不同而差异显着,总体来看,农民的认同度最高,国家公务员认同度最低。最后,性别、城乡、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传统美德的认同。
针对当前公众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同现状,李建华教授对践行中国传统美德的策略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针对认同状况的策略选择。要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以孝、诚、和、廉为重点;要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政治道德与职业道德领域加强廉耻教育引导及监管;要加强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的道德控制,确保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教育水平,强化社会强势群体如官员、公司家和明星等的示范作用。第二,基于中国传统经验的策略选择。借鉴家庭熏陶、官方垂训、师长教化、民间劝善和寓教于乐等古代道德教育经验,并将之运用于实践。第叁,基于网络化时代的策略选择。在正式网络化社会碎片化、实时性、交互性等特性的基础上,加快传统美德内容的创造性转化,把握好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阶段,建构适应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美德体系,提供道德生活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伦理的融合,最终推动人性的复归和人文的强盛。
李建华教授生动幽默的讲述和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刻见解得到了在座师生的共鸣。讲座结束后,李教授与同学们热情交流,共同探讨了当代中国传统美德的文化艺术载体以及传统美德的批判性继承等问题。(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赵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