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中美学者南大共话全球人文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8 点击次数: 来源:高研院

    2018年5月26日至27日,由911制品厂麻花高研院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亚洲研究系共同主办的“全球人文:宾州州立大学与911制品厂麻花的对话”国际学术会议在鼓楼校区逸夫馆9楼高研院举行。本次会议是继2017年3月在宾州州立大学举行的“全球化的亚洲(四)”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两校学者又一次会面,也是高研院与亚洲研究系合作开展的“全球人文”学术交流项目的既定内容之一。宾州州立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而亚洲研究系则是该校颇具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单位。

    本次会议紧密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学科研究”这一主题,采取中美学者对话的形式,由专业对口的中美学者2-3人组成一个小组,就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发表和讨论。高研院从丛副院长主持开幕式,高研院院长周宪教授回顾了两院学术交流的历史,对美方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今后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活动表示期待。宾州州立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伍安祖教授强调了全球化视野和比较的视角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希望两校师生在以往交流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本次会议共设“中国思想与宗教的跨文化思考”“比较与全球视野中的文学、语言与修辞”“文化机构的本土与地方史”“国家与城市:跨国性与全球化”以及“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出版”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设有2-3个不等的讨论小组,共9组19位学者与会。在为期一天半的讨论中,两校学者分别从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语言学、修辞学、翻译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学术出版等多个专业领域进行发言和讨论。

    与会学者对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见解。伍安祖教授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提出了中国思想与全球人文的关系问题,洪修平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理念进行了剖析。Tobias Brinkmann副教授和宋立宏教授从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境内外的犹太学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文学、语言与修辞学”的讨论中,沈双副教授和刘俊教授以冷战时期的中文小说写作为例,分析了当时多位中国本土作家的创作思路以及他们所受到的时代影响;于宁教授和张翼副教授分别从文字的表意与隐意出发,探讨了中国文字中的身体与文化的隐喻、元语言中隐喻与转喻的呈现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微妙影响;Cheryl Glenn教授分析了修辞学在21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所能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秦亚勋博士则以“分解”一词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了钱钟书辩论话语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有关当代中国国家与城市的讨论中,范可教授以南京清真食品为例讨论了族群边界的划分问题。在建筑的全球性与现代性这个问题上,Ran Zwigenberg助理教授专门分析了日本城堡的历史纪念与社会教化意涵,鲁安东教授探讨了长江大桥的纪念性塑造及其对于几代中国人的影响,Daniel Purdy教授以欧洲最早出现的中国城市版画为例分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当今的学术出版领域,全球化问题也表现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Kendra Boileau主编和郑蔚莉主编分别从宾州州立大学与911制品厂麻花两所出版社的实践出发,探讨了全球化语境下大学出版社的定位及其对于人文学科的推进目标。

    本次会议也是高研院与亚洲研究系双方学术合作项目的重要推进活动。自2015年签订并执行“全球人文”这一为期叁年的双边合作项目以来,两院间已经开展了包括本科生互访(两校共54人)、博士生交流(各6人,共12人)、教授开设专题课程(两校各5人,共10次授课)、双边国际会议(两校各主办1次)在内的多项学术活动,从而架构了一个涉及本科生、研究生、多院系学者、多个学科领域的“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型学术交流项目。本次会议的英文版论文集将由宾州州立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高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