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王中江教授畅谈黄老之学

    发布时间:2018-05-23 点击次数: 作者:李海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5月22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王中江做客仲英道德讲堂,为南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制度、秩序与贤能——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的学术报告,剖析黄老学“反智”主张的政治哲学根据,阐扬黄老道家以简理政、依法治国的“大国”理想。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现场

    先秦道家的传承谱系是多元、复杂的,老子之后,既有偏重个人利益和精神自由的道家,也有偏重社会安顿和政治治理的道家;前者以杨朱、列子、庄子为代表,后者以黄老道家为代表。王中江认为,对于老子的国家观,学界通常关注的是《道德经》中描绘的文明程度较低、生活恬淡、幸福感浓郁的“小国寡民”理想,但事实上,老子在“小国”之外,亦有一个“大国”理想,“大国者下流”“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不过若兼畜人”等都是对大国治理之道的论述。王中江指出,老子的“小国”理想被庄子所继承,而其“大国”理想则在黄老之学中得到赓续。

    黄老道家的国家构想延续了老子“反智”的精神。老子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黄老道家亦主张“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王中江强调,此主张表面看来是不合常情、也是不明智的,但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原理。儒家重视礼乐、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教化,主张贤人治国,这在黄老道家看来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没有因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干扰过多、政令过繁;另一方面,存在治理的主观化、对君主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与儒家不同,黄老道家反对“圣人之治”,反对依靠个人的“智”与“谋”治国,提倡“圣法之治”,主张通过客观、一贯的制度来治理国家。故黄老道家之“反智”,在根本上是反对“人治”,提倡“法治”。

    黄老道家提倡的“法治”精神对今天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讲座中,王中江还广泛援引亚里士多德、休谟、哈耶克、严复等中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对“法治”之利、“人治”之弊做了深入分析。同时他也认为,制度虽然重要,但制度并不是万能的。

    主讲之后,王教授与南大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制度建构的内在根据、制度之同一性与个人发展之多样性的关系、黄老道家与法家的区别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