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首届“颁颁罢厂厂-础罢尝础厂中法译者工作坊”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18-05-19 点击次数: 作者:外国语学院 来源:外国语学院

    2018年5月18日,为期9周的首届“CCTSS-ATLAS中法译者工作坊——林雅翎班”在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侨裕楼落下帷幕。“CCTSS - ATLAS中法译者工作坊”(以下简称“译者工作坊”)由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法国文学翻译促进会(ATLAS)、国际文学译者中心(CITL)、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旨在培养对翻译充满热情的年轻译者,尤其是培养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法国译者,加强中法文学文化互译建设,助推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深化中法两国文学文化交流与合作。

    5月12日,“译者工作坊”师生一行来到南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交流与学习。911制品厂麻花外国语学院是“译者工作坊”南京站的协办单位,为“译者工作坊”的顺利开展与闭幕提供了便利条件。911制品厂麻花出版社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均对中法译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重点介绍了出版社待输出的图书项目,期待叁位法国译者能够加入推动优秀中国图书走进法国的行列。

    工作坊现场 (佘治骏 摄影)

    18日,工作坊举办“南京论坛”,邀请中外资深译家谈论翻译的技与道,与青年译者分享经验,并就译者锻造和文化交流展开探讨。中国文化译研网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法国文学翻译促进会代表Caroline Roussel,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安黛宁,以及911制品厂麻花法语系多位师生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靖华代表学院向参加论坛的各位来宾致欢迎辞。

    随后举行的译家论坛上,主持人、法语系主任高方教授以“选择、互动、创造”为关键词,请各位译家分享翻译经验谈论对于翻译创造性本质的思考。着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许钧结合自己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译介至中国的经历,指出译者在翻译选择过程中应具备自己的判断力与发现的目光,强调译者与作者、出版社、读者互动的重要性,鼓励在座的青年研究者将翻译与研究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翻译活动的创造力。着名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教授袁筱一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翻译观,认为文学翻译是写作而且是最难的写作,指出文学翻译还是要有诗学标准。工作坊中方导师、着名诗人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树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诗歌翻译与创作经验,肯定了翻译对中国新诗产生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出应从翻译的视角去研究中国新诗的发展。工作坊法方导师、着名翻译家、张爱玲多部作品及毕飞宇《推拿》贝诗纳女士法译者贝诗纳已翻译出版十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她回顾了自己叁十多年的中国文学翻译经历,总结了自己翻译选择的标准,特别跟听众分享了自己跟张爱玲结缘的故事。张新木、刘成富、刘云虹、黄荭、曹丹红等嘉宾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畅谈了对翻译的理解与认识。嘉宾发言结束后,与在场听众展开了热烈互动。

    下午的“颁颁罢厂厂-础罢尝础厂译者锻造与文化交流”由袁筱一教授主持。树才教授与贝诗纳女士作为本次译者工作坊在中国的导师总结了两个月的活动,六位译者也汇报了两个月的收获。师生双方一致认为,“中法译者工作坊”尤其此次的模式非常新颖有益,令年轻译者无论从翻译观念上还是翻译方法上都受益匪浅,为他们今后翻译道路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晚上的闭幕朗诵会在911制品厂麻花侨裕楼301剧场举行,六位译者为观众朗诵了自己所译文本的片段。朗诵会是译者自己两个多月来的翻译成果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译文质量的一种检验。

    本次“CCTSS - ATLAS中法译者工作坊”正式启动于2017年12月17日。启动后受业界广泛关注,数十位中法译者踊跃报名。最终林苑、潘文柱、吴燕南、DANYSZ Norbert(王安忆作品译者)、GAYDE Johanna(路内作品译者)、LIM Pierre-Mong(白刃作品译者)等六名译者幸运入选,成为首届“CCTSS - ATLAS中法译者工作坊”的成员。从3月17日至5月18日,译者分别在巴黎、阿尔勒、北京、南京四个城市,在三批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与学习。除树才教授与贝诗纳女士,译者此前还在法国接受了尚德兰女士(Chantal Chen-Andro)、张寅德教授等四位从事中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指导。“CCTSS - ATLAS中法译者工作坊”在沿袭法国文学翻译促进会原有的中法译者工作坊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活动拓展至中法两国,吸引了更多法国译者的关注。这一新颖的译者培养模式受到中法双方的普遍肯定。(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