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胡发贵南大趣论君子

    发布时间:2018-05-03 点击次数: 作者:杨倩菲 来源:新闻中心

    5月2日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发贵做客仲英道德讲堂,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祛魅的偶像——君子”的学术报告,解码“君子”的语义和人格内涵,阐述君子这一人格偶像兴起的文化祛魅价值和进步意义。本场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仲英道德讲堂现场 (王红兵 摄影)

    “君子”是先秦文献中的高频词语,据统计,仅《论语》中就出现107次。考察先秦以来“君子”一词的语义变迁,胡发贵认为,“君子”最初指称诸侯国的统治者或世卿世禄的士大夫,归结为“有权威的官长”,在随后的文化演进中,“君子”逐渐被赋予更多的附加含义,既作为“丈夫”的统称,也在《诗经》等文艺作品中意指风雅男子。到春秋时期,君子的政治权力和阶层含义渐渐淡化,德性品格的意味却日益凸显。

    《论语》中,孔子将“君子”视为一种优异人格反复言说。分析《论语》中林林总总的“君子”论述,胡发贵将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之道”概括为四方面内容:君子文质彬彬,集众美于一身;君子坦荡荡,耻于巧言令色;君子不伐善,为人谦虚低调;君子怀德,秉持超越物欲的理想。孔子的君子之论不仅是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同样有指引意义。

    侯发贵南大趣论君子 (王红兵 摄影)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胡发贵指出,继鬼神、圣人崇拜而兴起的君子人格偶像,代表了传统精神世界从“吉凶由神”到“为仁成己”的过渡,同样有着“祛魅”的进步意义。君子具有平凡、亲切、可及的意义,迥异于天命鬼神崇拜和圣王崇拜;君子虽为追慕的人格,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生活中可为、能为的模范。君子的出场,也折射出春秋末期由血缘到地缘的变革,由“亲旧”到“礼新”的嬗变,呈现了由“世卿世禄”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革命。

    讲解中,胡发贵老师旁征博引,受到启发,现场同学也发散延伸出君子崇拜与君子的神性、君子与士的人格异同、君子为内在的价值尺度还是外在约束标准等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的思辨性话题,学术氛围热烈。(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倩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