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制品厂麻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校园动态

    仲英道德讲堂:徐小跃教授畅谈孝悌

    发布时间:2018-03-23 点击次数: 作者:林小溪 来源:新闻中心

    3月22日晚,我校仙林校区杜厦图书馆报告厅迎来了仲英道德讲堂。南京图书馆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以“孝悌”为主题,为在场师生阐述了“孝悌”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仲英道德讲堂现场 (王红兵 摄影)

    徐小跃教授指出,孝悌在中华传统道德中居于首位的位置。儒家所常提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其实也是西方价值观中所坚守的,比如仁爱和正义。与之相比,孝悌爱德,才是最中国化的。《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说为人处世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就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事来。由此可见,孝悌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所在。

    徐小跃教授作报告 (王红兵 摄影)

    孝悌能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与传统社会的基础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社会与宗法社会的结合,所谓宗法社会,就是重视血缘、家庭和家族。百家争鸣过后,汉代对儒家学说的选择,也是因为儒家思想同时满足了这两种社会性质的需要。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尧舜之道一直是儒家学者“心向往之”的蓝图,儒家对孝悌的重视可见一斑。

    那么,什么是孝呢?徐小跃教授先从字形说起,《说文解字》曰:“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子”在上面,“子女”在下面,“孝”的字形彰显的是一种正常的秩序。许慎注曰:“孝,善事父母者。”徐小跃教授认为,要做到“善事”,有四个层次。一是“惜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二是“能养”,即对父母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和赡养;叁是“能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侍奉父母时应做到充满敬意,以礼相待;四是要“立身”,要行正道,在道德层面上做到让父母欣慰。从反面来看,针对不孝的行为,孟子概括了五点。一是“四肢懒惰”,不去主动赡养父母;二是“博奕好饮酒”,沉迷玩乐;叁是“好货财,私妻子”,不重视父母;四是“从耳目之欲”,让父母蒙羞;五是好勇斗狠,让父母担心。

    徐小跃教授强调,孝要和忠联系在一起,即“由孝而忠”。司马光曰:“尽心于人曰忠”,忠不仅仅指的是忠于君主,还有忠于国家、事业、人民等。把对父母的爱向外推及开来,便能爱国家、爱事业、爱人民。但对于把一方的人格降低,而片面抬高另一方地位的“愚忠”,则应站在现代文明和人性高度加以否定批判。无论是“孝”还是“忠”,这种关系都应该是相互的。“孝”应该与“慈”相连,《大学》:“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先,子女才会孝敬父母。

    徐小跃教授将“悌”的含义分解为两个变迁的阶段。一是“善事兄长”,指的是弟弟对哥哥敬和顺。《广雅·释亲》说:“弟,悌也”。“悌”的本义就是指年小的弟对年长的兄应有的态度。“悌”的第二个阶段是“善兄弟”,出自南唐人徐铉所著《说文新附·心部》对“悌”所做的规定和解释:“悌,善兄弟也”。与第一个含义相比,“善兄长”之“悌”要求的是单方面的责任,而“善兄弟”之“悌”则是要求双方面的责任,强调的是兄弟之间互相善事的平等关系。子曰:“入则孝,出则悌”,“入”是专门解决“家族”内的事,“出”是将家族内的事延伸到家族外的社会层面。“悌”德在公共领域里接替了“孝”的精神内涵,既要关照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也要关爱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从在家的“兄友弟恭”推广到在外的“尊老爱幼”。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站在人性高度去辩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悌”。(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