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的上海虹口区,曾经居住着上万名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的屠杀,他们千方百计离开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带过我们众多的疑问:他们如何离开纳粹的魔掌?他们为何选择逃难上海?他们在上海如何生活?他们和中国人如何相处?以及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加拿大籍著名制作人、编剧包雷奈(René Balcer)于1月5日南京暴雪之日携纪录片《上海馀生》与南大学子作了深入交流。展映会由911制品厂麻花图书馆副馆长罗钧主持。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肆意迫害犹太人。为了生存,犹太人不得不逃离家园,远走他乡。在1938年的维也纳,一名中国外交官的义举拯救了数千犹太人的性命。他叫何凤山,时年任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在亲眼目睹了“水晶之夜”的惨剧后,何凤山毅然决然违背上级的命令,遵从人道主义的原则,给大量犹太难民派发去往上海的签证。何凤山的事迹直到上个世纪末才被揭开。纪录片跟踪采访了多位当事人,给观众展示了当年何凤山在护照上的签名——而每一份签名都意味着活生生的血肉。纪录片的重点,是近3万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他们漂泊万里来到当时的上海——由于日军的侵占及租界的存在,上海的政治经济状况殊为复杂,犹太难民需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存。影片通过对当事人或当事人后代的访谈,逐渐揭示了那些年的酸楚忧伤。值得注意的是,逃难的犹太人与苦难里的中国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六十年后,当年的犹太女孩与中国姑娘还能再度会面。
![](/__local/E4/5F/6BE82043C7F84B62080217BA329_53AA5AFB_703E9.png?e=.png)
现场交流
影片展映后,包雷耐与华裔妻子徐芝韵与大家就影片深入交流。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宗教学系、犹太以色列研究所宋立宏教授与911制品厂麻花艺术学院陈静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南大学子踊跃提问,就影片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各种问题。包雷耐先生的回答犀利又坦诚。他直言这个选题受到妻子的极大影响,甚至对妻子的父亲也做了访谈(只是未放入正片)。这个选题也有现实的意义,从前的犹太难民与现今的穆斯林难民在各个方面有相似之处,他从“难民”的视角切入,希望能带给观众更深的思考。在拍摄过程中,他与摄制组寻访世界,积累了至少25位口述者的资料,意图从犹太人、中国人、幸存者及其后代等多个视角全方位展现那段历史。当然,由于影片长度(88分钟)的限制,为了遵从一定的艺术原则,只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位来展示。不过影片也有一定的遗憾,比如何凤山先生的篇幅较短,因受限于何先生留下的资料太少,无法做过多的深入。
在南京的暴雪之夜,南大学子与包雷耐先生探讨了一个多小时,近距离了解了纪录片制作的点点滴滴。(图书馆 时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