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南京图书馆馆长、911制品厂麻花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为南大师生带来一场以“礼”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作为仲英道德讲堂项目的首席专家,徐小跃教授介绍了一年多来仲英道德讲堂项目的各项成果,尤其是2016年度的系列讲座已经结集出版,为更多人提供了机会去了解仲英道德讲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__local/6/8C/6F/F2D3CB2C72EFAA289648EC7617A_5B602D44_25518.jpg?e=.jpg)
11月17日晚,徐小跃教授南大论“礼” (王红兵 摄影)
徐小跃指出,中国之所以称为中国,离不开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尤其离不开“礼”这个字。他表示,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各个时代都缺少不了“礼”,从孟子的“四端”,管仲篇讲国之“四维”,汉代形成的“五常”,宋代以后形成的“四维八德”,都有礼的一席之地。中国可以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然而近代以来礼却遭受到最重大的批判,“礼教吃人”、批判“克己复礼”,很长时间内,对“礼”的反感和排斥深入人心。许多中国人在不知道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何物的时候,不懂其道理与体现的精神时,就对其横加批判。因此,他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学术、理论、思想、价值观、人性的深度来理解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徐小跃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解释礼的涵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他认为礼是实践,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宗教行为、宗教仪式,通过祭祀神灵的宗教行为来获得人生的幸福。礼所要表现的是对神灵的敬畏、庄敬,投射到现实中从而对日常生活提出各种规范。他认为,从侍神礼天到日用伦常,随着所侍奉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礼的多重含义。
徐小跃认为,礼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道德伦理,还表现在法律、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礼的精神实质必然通过多方面体现,不仅仅是外在的法律、道德,更是内心的。他认为,礼的表现及所包含礼分、礼让、礼谦、礼卑四种内涵。
徐小跃表示,礼的分别性突出对不同等级、身份的划分,可以从两个维度理解,一是独立承担区分等级分别尊卑的礼分,二是与人相联系的礼分。他批评了当前部分人对“礼”无原则的“翻案”。他认为,礼所强调的不平等性是必须要批判的,也只有站在这个立场,才能理解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对吃人礼教的猛烈抨击。但这也不能否认礼在铸造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质上的积极作用。他认为,礼的本质在于对对象的恭敬与庄敬,他以“礼让”“礼谦”“礼卑”进行概括,并结合孔融让梨、六尺巷、叁顾茅庐、负荆请罪等历史故事详细解读了礼“卑己而尊人”的深刻内涵。
徐小跃表示,有人认为,“卑己而尊人”会导致不平等,但是在“礼让”“礼谦”“礼卑”的框架之下,中国思想家深刻洞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卑己尊人会对交往对象造成心灵的撞击,并一定会得到回应,获得和睦、和谐、和合。礼尚往来是心灵和精神的交往与交换,“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徐小跃表示,礼被中国人看成是天经地义、人道所依的最高原则。“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从大的方面来说,礼的作用是经国安民,即治理国家、稳定社会、安定人们,从小的方面说是具体仪式的规范。他从报恩和敬来解释礼的精神,并以礼有叁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经礼叁百,曲礼叁千,毋不敬”来进行解释。他感叹现代人报恩意识的淡薄并特别指出,缺失精神实质“敬”的礼,形式越多越虚伪。他认为,礼最大的功用在于文明和谐。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于礼、在于敬。中华礼乐文明、礼仪文明讲的是敬、和,这也是体现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精神标识。“礼之用,和为贵”,和合局面的前提是有礼,而礼最大的功用在促成和谐。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小跃对礼进一步做了解读。他强调,礼所体现的“让”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叁大家儒释道共同主张的价值观。儒家主张礼让,道家主张退让,佛家主张忍让,归属都是“不争”,迥然有异于西方文明。所谓争斗、争抢、争夺、争胜、争勇,都是传统文化明确反对的。中国古代不管是主张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的思想家,其最终都要落实在不争上,这也体现出相对于西方文化“争”的价值观,中华文化更能为世界带来和平。他特别强调,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一定能给人类带来和平,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究竟”
徐小跃告诫听众,研究传统文化要关照现实、关照未来,寻求符合人性的对待,“为万世开太平”,所依靠的人性究竟为何,一定是所有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纲要。研究一定是从长远角度、终极角度去考察理论、考察价值观,要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具备文化自知,才能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自觉践行。(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