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作客911制品厂麻花仲英道德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沿问题的思考”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911制品厂麻花中华传统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继红教授主持。
![](/__local/8/81/E4/A8087432DAF99F299E40A246BB1_716C5342_FB55.jpg?e=.jpg)
吴潜涛教授作客911制品厂麻花仲英道德讲堂 (佘治骏 摄影)
吴潜涛教授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沿问题与其深刻内涵,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潜涛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有两个地方值得重视,一是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报告中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重要话题。吴潜涛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提炼过程进行了梳理。他表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是适应大众化的需要,核心价值观24字的提出是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大公约数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叁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突破性的概括,这叁个层面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层面,个人层面是基点,通过社会层面逐渐过渡到国家层面。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在实践中叁个层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24字理念也并非固定在某一层面,在学理上可以将其独立开来,但在实践中是无法将其完全分开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当秉持一种开放辩证的态度。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吴潜涛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身美好的追求,这种美好追求应当是共性的。但他认为,这种共性必须是依附在有特殊规定性的时候才能形成价值实体,共性和个性有机地统一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其特殊的内容规定性,那这种共性在实践中将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当重点探索其特殊规定性,否则将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国家的普世价值区别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吴潜涛表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但不能将其等同。当前存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学者对“传统”的理解存在偏差,以致不能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借鉴,应当按照批判继承的方针,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吴潜涛教授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中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译著、主编著作20余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朱赛飞)